一大片绿油油的田地上,小伙伴们不自觉的奔跑起来。杨嘉伟/图
经过一番“劳作”后,小伙伴们向记者炫耀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杨嘉伟/图
小伙伴们期待已久的捕鱼大赛最终以摸到的几个田螺收场。杨嘉伟/图
虽然是初次下田,但经过奥爸爸的严格培训,段卓延俨然成了拔秧能手,与奥鹏鹏合作十分默契。杨嘉伟/图
7月26日,第四届株洲晚报“城乡孩子对对碰”公益活动的乡村生活体验拉开了序幕。
7月27日下午,株洲城区的24个孩子,被送往茶陵县腰陂镇,在结对的小伙伴家,体验农家生活。
花生为什么长在地里?孩子们说因为它怕光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面对这个谜语,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猜出了是花生。27日,孩子们体验农家生活的首个任务是拔花生。
“我们吃的饭就是它长出来的,长大后就结出了稻谷,稻谷晒干后加工变成了米,米煮熟后就变成了饭……”走在去花生地的田间路上,农村孩子指着道路两旁的禾苗,给城里来的小伙伴“上课”。
“你晓得米的妈妈是谁吗?”来自城区的熊曼希小朋友问伙伴马霁。“是花,因为花生米。”马霁很快回答。
这个话题立即引起了其他孩子们的兴趣,说起了一个有意思的段子:米的爸爸是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爆米花,因为抱过花又抱过米 ;米的丈夫是柴,因为柴米夫妻;米的老家是“鱼”,因为鱼米之乡;暗恋米的人是炊,因为无米之炊;米的学名叫老鼠,称米老鼠……
一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花生可以炒着吃、煮着吃,还可以榨花生油。”来自株洲城区的小朋友王璐婧像个大人一样说得头头是道。而面对花生为什么长在地里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因为花生怕光、长在地里不怕太阳晒、因为地里面凉快……
城区孩子:这里很好玩,很新鲜
上午9时许,孩子们到达目的地。看到一片长得葱绿的花生苗,孩子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迅速跑到地里,开始拔花生。
“我拔出来的怎么都是很小的花生,大的花生果实在哪里?”接连拔了三四株花生苗都只看到了小花生,来自清水塘小学的叶雨桐充满疑问。
叶雨桐今年11岁,爸爸在株洲火车站机务段上班,妈妈在城区开药店。他说,这次住在结对伙伴尹凌杰家里感觉特别好,这里很好玩,很新鲜。“因为住在城里看不到花生地,看不到禾苗……”
几分钟后,孩子们带着各自拔出来的花生来到田边的小溪中,将其洗干净,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随后,在家长的陪伴下,农村孩子还带着城区伙伴去了附近的池塘边捉鱼。熊曼希还特地买了一个网,信誓旦旦地来到池塘旁,准备和伙伴“大干一场”。遗憾的是,大家没能抓到一条鱼,反而捡到了不少田螺。
哥俩一起 下田拔秧苗
10岁的奥鹏鹏和段卓延是结对的小伙伴。
奥鹏鹏家在腰陂镇马加村奥家组。由于长时间没有下雨,奥鹏鹏家还有几块田没有插秧,对于拔秧苗和插秧,从未下过田的段卓延很是好奇。因此,奥鹏鹏的父亲奥小红特地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体验项目:拔秧苗和插秧。
27日上午,记者来到田间时,奥鹏鹏和段卓延正站在田里有模有样地拔着秧苗,两个人身上都沾着泥巴。
“挺好玩的,不怎么累,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拔秧苗和插秧。”段卓延说,秧苗的根好紧,一不小心就拔断了,因此要尽量握住秧苗的根部,而且要一小撮一小撮地拔。水田里,段卓延与奥鹏鹏并肩站在一起拔秧,好像是在比谁厉害。
“以前都没让孩子干过农活,这次正好碰到城乡孩子对对碰的活动,他们两个男孩子结对,就想让他们来锻炼和体验一下。”奥小红说。
段卓延说,第二天要自己洗衣服了,因为叔叔阿姨要忙着插秧。同时,为了自己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他将在奥鹏鹏家住上一个礼拜,每天还要根据农村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日志。
晕电梯的小胖 用拳头开甜瓜
看过本次城乡孩子对对碰活动报道的家长和读者对小胖陈文已不陌生。
刚来城市时,陈文不但坐车呕吐,就连乘电梯也会呕吐。因此,陈文在城市里的这段时间,9岁的伙伴吴文曦对他照顾有加。
回到茶陵腰陂镇后,陈文活跃不少。陈文和吴文曦分吃一个甜瓜,吴文曦正准备找刀切,陈文则一拳头砸下去,甜瓜于是被砸成两半。随后,两人又玩起了吃西瓜比赛。陈文的妈妈把七八块切好的西瓜一摆上桌,他们便疯狂地吃了起来,瓜皮遮住了整个脸蛋。两分钟工夫,桌上的西瓜一扫而光。“太爽了!吃得我打了几个饱嗝,可还是比他吃得快,所以我赢了。”吴文曦边说边揉着肚子。
不甘心失败的陈文又在吴文曦面前玩起了滑板,扭动着身子,在院子里得瑟了起来。这下吴文曦傻眼了——他不会玩滑板,只能甘拜下风。神气了一把之后,陈文开始认真教吴文曦玩起滑板来。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