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市政协开展“双月协商”聚焦舌尖上的安全
株洲文明网 2014-07-11 09:46:00

   7月10日,株洲市政协以“进一步加强株洲市食品安全监管”为主题,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株洲市委副书记阳卫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株洲市政协主席黄曙光主持会议。

  3月以来,株洲市政协组织6个界别65名政协委员,联合株洲市食安办、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分成5个片组展开调研,全面深入了解城区豆制品、卤制品、腊制品的安全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座谈会上,株洲市政协委员们建议整合监管资源,强化责任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推行集中生产,培育地方品牌;开展专项治理,营造安全氛围。相关部门负责人积极回应,作出表态。

  阳卫国指出,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严肃查处。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黄曙光强调,要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加大投入、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努力打造“食品安全城”。

  株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志刚表示,将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尽快启动食品工业园建设。

  株洲市政协副主席贺夏盛、戴卫丁参加座谈。

  核心提示

  年初,株洲市政协主席会议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把“株洲市城区豆制品、卤制品、腊制品(以下简称“三品”)等食品安全情况”确定为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承办的调研课题。

  从3月份起历时三个月,株洲市政协组织6个界别65名市政协委员,联合株洲市食安办、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等职能部门,分成5个片组赴城市四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暗访、座谈交流、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等四大环节开展调研,走访“三品”企业和小作坊89家,超市、餐饮服务单位45家,农贸市场35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采访经营户、消费者300余人次,组织座谈15场,赴湖南常德、广东中山、河南漯河等地学习考察,全面了解株洲市“三品”安全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献计献策。

  狠抓“三品”安全,成效明显,问题仍不少

  “三品”是人民群众经常食用的餐桌食品,市场需求旺盛,“三品”安全也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为确保市民“三品”食用安全,株洲市各级政府把食品安全特别是以“三品”为主要代表的小作坊食品安全,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来抓,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由39个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形成了市政府负总责、食安办总协调、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联合治理”的监管体系及市、区、乡镇“上下对口、纵横结合”的责任体系。同时,株洲市成立了食品行业协会,开通食品安全信息网,定期发布《食安动态》,并开展了豆制品、腊制品等专项整治,逐步规范“三品”生产,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就在这种严防狠抓下,调研结果显示,株洲市“三品”安全仍存在较多问题与隐患。“三品”安全质量堪忧,生产小作坊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秩序混乱。

  调研显示,很多“三品”生产小作坊使用的原料辅料低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为行业“潜规则”。生产场地污浊不堪,有的甚至是猪栏改造而成的小杂屋,厂房、库房、卧房、茅房不分,工具、器皿、成品半成品随意堆放,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生产工艺技术低下,没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流程。随意使用添加剂,不戴手套、口罩,没有卫生服、健康证,不设“三防”(防尘、防鼠、防虫)的现象屡见不鲜,给“三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不仅“三品”质量存在问题,调查所见到的“三品”生产小作坊几乎都没有排污设施,“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恶臭扑鼻”的景象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调研中,株洲市“三品”行业秩序也令人担忧。无证经营、无序竞争等,使得株洲市“三品”行业产生怪像:质量可靠的品牌企业产品因价格等原因,市场份额低于小作坊。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市民购买放心、健康的“三品”,更影响了我市本土“名优三品”的培植和发展。

  职责不明,监管不力,保障不足……“三品”安全任重道远

  “三品”行业之所以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有很多原因,如:经营者利益驱使、道德缺失;消费者饮食习惯不科学、安全意识淡薄;更主要的是职责不明、体制不顺、监管不力、保障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株洲市“三品”监管实行的是“分段为主、品种为辅”的模式,具体办法尚未出台,食安办虽有综合协调职能,但非任何一个具体环节或品种的监管主体,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存在多头管理,既可能出现交叉执法,又容易留下分段监管的盲区。

  要监管,就得有标准。不过,株洲市尚未建立“三品”行业地方标准,而省里关于“三品”的标准多达十几项,无统一规范。既没有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许可条件;也没有产品的质量标准、工艺标准;更没有生产销售的卫生标准、检验标准。没有标准,市场准入就没有“门槛”,行业管理就没有“依据”。

  除此之外,保障不足,也使得“三品”监管遭遇尴尬。首先,执法力量不强,目前全市城区从事“三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作人员不足270人,监管对象却上万,对于城乡结合部的“三品”小作坊,执法人员扮演的更像是“消防员”,“野火扑不尽,春风吹又生”。其次,经费投入不够,以检测费为例,一块豆腐要1630元,一份卤肉要1600元,一份腊腌菜更是高达2750元。高昂的费用面前,区、乡镇执法部门只能凭感官或经验作为判断标准,产品合不合格、是否滥用添加剂,除非抓到现行,否则很难定性。这既影响了执法的实效性,也纵容了不法分子侥幸心理。同时,受经费的限制,执法部门采取的多是突击性抽查,无法形成长效性的监管机制。

  整资源,定标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品”安全事关每一位百姓的身心健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规范“三品”生产,提高“三品”质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要确保监管到位,整合监管资源势在必行。如何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改革是方向。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监管资源,将行政资源、检测资源、信息发布平台资源等整合在一起,使各环节的监管职责统一集中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程负责监管工作。当然,整合资源,还要强化责任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消除监管后顾之忧。

  制定标准,才能规范有据。株洲市“三品”行业必须在各个环节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才能让监管有据,“三品”生产经营者也有标准可依。当下,我们应加快研究制定并出台“三品”生产的行业标准,明确生产经营的相关要求、检验方法、产品标识、添加剂使用等内容。把好准入,在流通环节建立相关的溯源制度,给“三品”贴上身份证明,并能查询到相关的身份信息。消费环节要建立严格的进(出)货台账制度等,同时对城区的所有餐饮服务单位,逐一进行拉网式摸底造册,帮助餐饮单位查找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内部管理制度。

  在生产方面,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三品”行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统一生产,统一监管。在统一监管下,将“三品”专项治理与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三品”非法生产、违规经营等行为。

  规范“三品”生产,提高“三品”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三品”安全为切入点,全力保障株洲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既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又是践行群众路线、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发展升级版的应有之义。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抓“三品”安全工作为突破口,推进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实现食品安全工作由单一式向全程式、传统式向现代式的重大转变,定能将株洲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食品安全优秀城市。

作者:罗欣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