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更新 更绿 更美 城市文明在这里“绽放”
株洲文明网 2014-11-12 09:08:00

株洲市神农城 汪成/摄

  立足我国中部看,湘江串起的长株潭城市群中,株洲——这座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不仅创造了共和国工业189个“第一”,在新时期的竞帆航道上,发展依然抢眼——

  从一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工业重镇,华丽转身为海内外知名的生态宜居新城;从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到戴上国家卫生城市等数十个“国字号”桂冠;从长株潭城市群的一极,到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是什么赋予这座城市无穷的动力呢?

  从2001年起,株洲市决策层清醒而果断地决定,向“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名片进发——接过工业文明的火炬,书写城市文明的“火车头”样本。

  “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13年赶考,气象一新。如今到访株洲,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城市变得更绿、更新、更美。391万市民亲眼见证并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因为创建“文明”而带来的喜人变化。

株洲炎帝广场

  城市更“新”

  建宜居环境,培育文明土壤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布局的工业基地,株洲因工业而闻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带来的是“灰霾蔽日、污染严重”的环境之痛——脏、乱、差,一度是客人对株洲的第一印象。

  建设美好家园如何破题?株洲市决策层在多个场合表示,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揽,努力创造宜居、方便、优美的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定》,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挂帅,13位市级领导参加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和10个创建专业组、城市四区创建办,明确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专业组组长,各专业组组长和各区委书记为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市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创建调度会,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全天候、全覆盖督查机制,在媒体公开曝光问题。制定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10个专业组组长、四区区委书记每年向市委书记递交年度创建文明城市“军令状”,逐年提高“军令状”标准。对创建测评中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专业组区,按照奖惩办法严格问责。一场文明涤荡的风暴席卷全市。

  向市场要效力——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财政划拨资金1000多万元,把全市环境卫生交由19家清洁公司打理。

  向管理要效率——上马“数字城管”系统,把城区划分为116个责任网格,聘用的信息采集员每天24个小时在网格巡查。

  向考评要效益——每个月区县城市管理考评结果与“票子”“面子”挂钩,排名结果及区县负责人名单向社会公布,排名靠前奖励,靠后罚款。

  3000多个卫生死角被清除,许多堆积数十年的垃圾山被搬掉,所有的广告匾牌、乱贴乱画被清理。路干净了,小区漂亮了,最近几年连续被评为湖南省最干净城市。

  不局限于打扫、改造,更着眼于新建、创造,株洲人不断给外人惊喜。2008年以来,通过招标和邀请的方式,在国内外一流设计机构的主持下,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职教大学城等“百亿工程”先后面世。

  穿行在株洲湘江西岸风光带,有楼台水榭,有树林绿地,人们或在江边玩沙滩排球,或在草地上野餐放歌。这里成了株洲人拍摄婚纱照的天然基地,是外地人眼里的株洲耀眼名片之一。如今湘江东岸风光带建设又在“起笔”。

  当地人说:“创建点亮了灰蒙蒙的株洲,文明新风让这座城市风貌日新月异。”

  城市“新”了,株洲人对文明的理解更深了:一名株洲市民看见一辆车往窗外丢垃圾,立马开车赶上去,把司机“教育”了一通;有人放鞭炮,就有人提醒放到特制的桶子里,不让炮屑乱飞;原来占道经营的,现在却去劝说别的人不要占道……

湘江边一角

  城市更“绿”

  转发展方式,筑牢文明基石

  城市更“绿”,说的不仅仅是穿行株洲城区不时映入眼帘的绿色风景。

  早在2004年,“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曾让株洲人“抬不起头”。“生产要上去,能耗要下去。效益要上去,污染要下去”,成为株洲决策者绿色转型发展的施政理念。

  记者在株洲市环保局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之前,株洲市知耻方勇,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往湖南省环保厅报批方案,找人都找不着。省里的同志听说此事,纷纷摇头觉得“株洲难于上青天”。3年过去,2011年,省环保厅召开会议,专门提到全厅给株洲“创模”提供全方位支持。

  态度的转变,折射出株洲践行“两型”发展转型的成效斐然。

  10月27日上午,株洲市旗滨集团位于清水塘地区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早在7月15日,旗滨玻璃产业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在醴陵基地已经点火。按照计划,11月底该集团将全部搬至株洲醴陵。作为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的首个项目,旗滨玻璃搬去醴陵,升级改造后的生产基地,光环保投入就达2.5亿元,项目全部使用天然气作能源。

  据介绍,株洲市原共有500多根烟囱,现已拆除452根。“每一个烟囱的倒地,就意味着一个落后工艺和企业的关停。”株洲市环保局宣教科科长曹浪波告诉记者,根据政府安排,再过一两年,株洲市将实现“基本拆除烟囱,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消除污水直排湘江”。

  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绿色搬迁”,近年来株洲市有色冶炼、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做好减法的同时,株洲意识到更要做好加法。2008年,株洲市接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国家使命”。6年过去,新兴绿色产业不断地改变着株洲产业地图。

  如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陶瓷、服饰五大1000亿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崛起。风电、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7.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株洲以“两型”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愈来愈明显。

  “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发展是文明的基石。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从制造到创造,历经60多年沧桑,株洲找到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并不相悖的文明之路。

  城市更“美”

  育一代新人,闪耀文明之光

  身材高挑,天然亚麻色卷发的“国际友人”莉亚,来自英国,刚刚大学毕业,最近成为了株洲一名文明劝导志愿者。她挥舞着旗子,进行文明交通劝导时总会对市民报以温馨的微笑。

  “我爱株洲,希望我们一起让这座城市更漂亮。”莉亚用不甚熟练的中文说,如果看到不文明行为,她就会用“爱”提醒市民朋友。劝导过程中,见到有年迈的市民过马路,莉亚还会主动上前护送老人。

  一年前的圣诞夜,同样的国际友人、株洲南方中学美籍外教萨拉曼女士,收到了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株洲的哥贺志军,将她圣诞夜遗落在车上的钱包顺利交还,钱包内有她的护照、签证、美国信用卡等重要证件。

  株洲的温暖经历,恰恰说明了莉亚为什么爱上这座城市,心甘情愿做起了一名文明劝导志愿者。

  在株洲,一批美丽人物,或伟大之举,或不经意之举,温暖了人心,点亮了时代。

  1968年9月14日下午,火车站一列失控的火车急速滑行,冲向前方铁轨上正在玩耍的3个幼童。危急时刻,11岁的株洲小姑娘勇敢地冲了上去,救下小孩,自己却不幸被飞驰的车轮轧断左臂和左腿。她就是当年全国人民熟知的小英雄戴碧蓉,走进了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44年之后,2012年5月1日,株洲市二医院,一名护士被神志不清的病人暴打至头破血流、两次晕厥,却仍在醒来的瞬间,强忍剧痛,拖着孱弱的身体,不顾一切拼命抓住了跳窗病人后背的衣服,挽回一条生命。她叫何遥,24岁,医院普外科护士,后来被誉为“最美护士”。

  同样的惊心动魄,两次对生命的拯救,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隔44年,历经一代又一代人,株洲人传承了同样“美”的精神火炬。

  2001年5月14日,株洲市委宣传部、株洲市文明办、株洲市广电台联合开办了株洲市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神农讲坛》专题节目,每周制作播出一期,13年来从未间断,被省文明委评为湖南省十佳道德建设宣传品。

  播下文明的种子,夯实道德的沃土,最终蓬勃出动人的力量。闪耀着文明之光的株洲人,遍布各行各业,就在距离不远的身边——在株洲市火车站,寒冷的冬夜里,“姜汤大姐”会送上一杯热腾腾的姜汤,从2008年开始免费送了40万杯;市公安局58岁的普通警察陈国营,虽然曾经身患重症,依然捐款供养10多户孤寡老人,好事一做38年;“最美司机”唐迪生,选择牺牲自我而保障了60多名乘客的安全;“中国好人”唐先华,先后前往汶川、玉树、舟曲进行救灾,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被称为“疯狂义工”……

  “文明存在于生活细节中、蕴藏在习惯和素养中。创建文明城市,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育人,塑造人。”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雄如是说。

  更新、更绿的株洲,因为这里的人,显得更美。(人民日报 记者侯琳良)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