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带你找寻记忆中的年味 传统腊味年味足
株洲文明网 2016-02-03 08:32:00

王娭毑用父辈传承下来的方式熏制腊肉 记者 旷昆红 实习生 黄双汝/摄

    株洲年味:团圆宴,少不了的这道传统腊味

  看着自家灶台青烟袅袅,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株洲天元区群丰镇的王满珍娭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当进入寒冬腊月,家家户户就会张罗着开始熏制腊肉,这也是年底“压轴戏”,各家过年走亲戚拜年,团圆饭上总少不了腊肉这道菜。它不仅仅是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更承载着一份年味。

  王娭毑今年80岁,有一套家传的熏制腊肉秘诀,她熏的腊肉色泽红亮,味道醇香。

  “小时候家里穷,到了过年才能吃到肉!”王娭毑回忆,每到过年,家里就会把喂了一年的猪宰了,几家人一起分。每年熏腊肉的时候,是她和兄弟姐妹最开心的时光,热闹的厨房里,爸爸在一旁熏腊肉,兄弟姐妹们围成一圈,一边打下手,一边口水直流。腊肉,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关于童年,关于家的记忆。

  从小在父亲身边打下手,熏制腊肉这套方法,王娭毑耳濡目染,早已烂熟于心。“祖辈们说冬至熏出来的腊肉更香,能够保存得更久。”没有特殊情况,王娭毑都会选在冬至这一天,开始熏腊肉。要把握这个时间,就必须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将选好的新鲜猪肉分块,取适量盐均匀抹猪肉表面,腌制2-3天,再挂在太阳底下风干水汽。“盐的量要把握好,不多不少,10斤肉,撒150克盐刚刚好。”王娭毑用几十年的时间总结出了这套规律。

  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好,后面熏制的过程,就只需把握火候了。火候把握好,不仅是保证腊肉色泽和味道的不二法则,也是农家熏腊肉的安全保证。全程保持小火慢火,把腊肉熏成红亮就可以了。

  “一般我们熏腊肉都是用的稻谷壳,在里面加点晒干的橘子皮,熏出来的腊肉特别香!”王娭毑分享了一个独门秘诀。

  王娭毑每年会熏上百斤的腊肉,过年时,四世同堂吃团圆饭,儿孙们都会夸王娭毑的腊肉香,也是最快“光盘”的一道菜。

  “我自己年纪大了,牙齿不好也咬不动了,我是做给儿女孙子们吃的,城里亲戚来拜年,我也会让他们带一块回家!”王娭毑年纪大了,很快不能熏腊肉了,三个儿子基本上都传承到了她熏肉的手艺。她说:“这个手艺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好!”

  王娭毑说,今年的腊肉已经熏好,只等着儿孙们回家过年了!(株洲晚报记者旷昆红 实习生 黄双汝)

  株洲年味:老人写山东快书回忆儿时过年

  李超向记者讲述儿时过年的场景 记者 成姣兰/摄

   2月2日,定居株洲33年的李超致记者表示,这几日,脑海里满是儿时过年的回忆。为此,他特地将在老家过年的场景编成了山东快书。

  麦芽糖祭灶神

  粘住他嘴巴不乱说话

  “咳,新年到,新年到,今天正好是祭灶,咳,咱们是老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呗……”2月2日是小年,李超的山东快书也从小年开始。李超16岁参军,辗转全国,对于家乡过年的回忆,也都是16岁前的。

  李超记得,小时候,小年这天,各家各户必须用麦芽糖祭灶神。“为什么要把麦芽糖给灶爷爷吃?”年幼的李超好奇地问奶奶,奶奶告诉他,怕灶神爷爷上天后乱说,所以把他嘴巴用麦芽糖粘起来。

  又怕又好玩的鞭炮

  是男孩子最大的乐趣

  “新年到,新年到,女儿闹着要买花,小儿提出买鞭炮……”在李超记忆里,放鞭炮是过年最大的事。小年之前,村里小孩儿就会向父母要钱,女孩子用来买花过年,男孩子则买鞭炮囤起来。

  “以前的鞭炮跟现在的烟花不一样,捏在手上点着,往空中一甩,鞭炮在空中撒开像雪花一样,美极了。”李超说,过年走亲戚,不管到哪都带着鞭炮。其实,男孩子爱放鞭炮,就是追求刺激,“又怕又想玩,有一次引线走得快,手都被炸麻了。”

  李超说,现在有不少地方还存在商家改良了的安全鞭炮,并不用火点,一甩就响,却少了那种又怕又想玩的味道了。

  转眼,李超离开家乡已经72年了,在时光的涤荡下,儿时仅存的记忆越发清晰,越显珍贵。

  1983年,李超离休来到株洲,他说,在株洲,他才算是过了第一个成年后的春节,“新中国成立后就被调到永州一煤矿当厂长,过年前一周,要分批用汽车将工人送回家,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到过年了,又要组织单位团拜。”

  第一年到株洲,他提前买好了肉、糖果等,虽然在株洲没有其他亲人,一家三口却难得过了一个完整的春节。现在的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株洲的生活圈中。

  【新闻链接】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

  李超所作,即是快书用于说唱的词。(株洲晚报记者 成姣兰)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