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合唱团》演出剧照 谭浩瀚/摄
《天使合唱团》演出剧照 谭浩瀚/摄
去年底,湖南省首部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在株洲戏剧传承中心诞生,让株洲时隔6年后再度获得田汉大奖,并成为株洲首个纳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这部讲述“问题少年”改变自我的音乐剧,在创作、制作、管理与市场推广上,均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运作模式。
3月30日,记者从株洲市文体广新局获悉,《天使合唱团》将于年内进驻全国各院线进行商业演出。这将是全省第一部进行商演的自制音乐剧。
文艺精品从哪来?怎样走出去?传统剧团如何逐步迈向市场?
《天使合唱团》可谓试水之作。
创作团队“大咖”云集
《天使合唱团》改编自作家邓一光的中篇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该小说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和郁达夫小说奖等多项大奖。
在剧中,一位跌入事业低谷的青年指挥家不得已来到一所中学当音乐教师,他希望打造一支优秀的少年合唱团,实现登上辉煌舞台的梦想。然而他面对的是一群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后来,他们渐渐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从互相排斥到互相理解、宽容、关爱。
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全省各地巡演20余场。“这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校园励志主题与歌舞形式,是一部既有深刻内涵、又有时代气质的艺术作品。”看过该剧首演的市民刘先生说,“简直是株洲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据了解,该剧的演员全部来自株洲,而前期创作团队可谓“大咖”云集:编剧董芳芳曾操刀改编巴金名著《家》、电视剧《洪流》;作曲刘岳担任过多届“超女”、“快男”的音乐总监;艺术总监徐瑛的戏剧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上演,在当今国内戏剧编剧中,其作品是在世界上演出最多的。
联合顶级民营戏剧团队
《天使合唱团》让株洲众多文艺界人士感觉“昨日重现”。
十余年前,株洲曾有“歌剧之城”的美誉,株洲市歌舞剧团创作的《红藤草》、《沥沥太阳雨》等作品曾多次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年来创作、移植演出剧目160余部。
然而,进入新的文化时代,传统演出团体所面临的人才流失、获奖压力增大、本土创作人员逐步退出一线等问题日益严重。
“辉煌时期过后,近几年株洲文艺作品处于“有高峰,无高原”的状态。”株洲市文体广新局艺术科科长李敏介绍。
2012年4月,株洲市艺术剧院主体划转成立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而原市花鼓戏剧团和歌舞剧团则合并组建艺术剧院。
“通过改革之后,我们在整个发展模式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适合市场、适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模式。”株洲市艺术剧院院长肖鸿斌说。
《天使合唱团》正是迈向市场、走向更多观众的新尝试。肖鸿斌介绍,该剧的制作打破了“一家承包”的方式,首次采取“联合创作、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由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与数家顶级民营戏剧团队联合共同创作,并由其安排后期商演。“实际上,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地,上述合作模式已十分成熟。”
“该剧的制作是株洲市戏剧团体在团队机制和文艺创作上转型的标志。” 徐瑛说,对株洲文艺作品创作来说,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的创作是一个转型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走进院线,不再“束之高阁”
挑战来源于市场。
李敏坦言,以往,大多数地市级戏剧团体制作文艺作品是为了参奖而创作,而获奖后,这些作品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文化惠民。”
《天使合唱团》的运作,志在打破文艺作品“束之高阁”的怪圈。根据合作模式,全省巡演结束后,合作团队将安排院线巡演,主要瞄准保利等大型剧场。
“尝试走出去,既能自我宣传,又能开阔演员视野。”李敏认为,精品走向市场,放大其社会价值,充分挖掘其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剧团发展,增强演员信心,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人才。
“演员有戏就有戏,没戏就没戏。” 肖鸿斌说,与顶级主创团队合作,对传承中心的发展大有裨益,既能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演员也能得到锻炼。
“本土演员们所展示出来的才华与创作欲望,令主创团队的所有艺术家都大为惊喜。一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青年演员开始崭露头角,所呈现出的潜质与全新的面貌,令人刮目相看。”徐瑛说。(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