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如何治理出和谐的大美乡村,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未来的乡村治理指明了新方向。在株洲天元区,各级基层政府建立了村规民约;各村热心人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图片来源:天元区文明办
村规民约立起来 乡村民风大变样
“关于一些‘红白喜事怎么办,不赡养老人怎么办,邻里产生纠纷怎么办’等问题,现在我们都按《村规民约》的规定来处理,《村规民约》即所有村民都要遵守的规矩,很全面。”雷打石镇伞铺村负责人介绍。细看伞铺村的《村规民约》,从志愿者服务到未成年人教育,从家庭美德到社会公德,从婚丧嫁娶到计划生育,从消防安全到社会治安,都有明确的规定。自《村规民约》实施以来,伞铺村不仅环境变美了,热心于村级公益事业的人也更多了。村民们表示,这次村规民约修订突出移风易俗,为婚丧嫁娶定规模、人情定上线,制约了互相攀比,减轻了人情负担;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也展现了雷打石镇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下一步,雷打石镇将持续抓好《村规民约》实施的监督力度,倡导各基层单位采取建宣传阵地、录道德档案、树先进典型的方法,引领文明新风。全镇所有基层单位要达到“七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综合文化广场(舞台)、一支文艺演出队伍、一个身边好人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志愿服务队,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彻底消除影响雷打石镇精神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陋习,以崭新的姿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
宣传村规民约,志愿者不仅带头遵守,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响水村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地方,处处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发挥自身所长,积极地为大家服务,或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或管理村里的农村书屋。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农村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村民精神面貌发生大变化
在三门镇月福村,“稻花香协会”规模很小,但名气却很大。莫华英和齐令是“稻花香协会”的创办者。每到周末,她们给村里的留守儿童讲国学,已坚持了5年。
前不久,三门镇南江村成立了5个志愿服务机构,最吸引人的是“南江大姐”,由村民志愿者组成,主要针对组上冲突而设立;议事厅则是全民参与,商讨村规民约;善行堂主要进行公益慈善活动;乡贤馆用来收集、制作和展示村里老物件,让回村的人深深感受到现代乡村故土的生机。
除了“南江大姐”,月福村“稻花香协会”,空灵岸爱心敬老协会,响水村爱心慈善站等,志愿之风在各个乡村生根发芽。
几年前,响水村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相当落后,近两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的不仅是环境,还有村民的精神面貌。响水村率先在天元区各村成立爱心慈善站,首期募集善款7.3万元,作为政策性救助的补充,先后开展困难救助十批次,救助25人,发放救助资金2.3万元。党员、团员志愿者服务队多次组织义务劳动、慰问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
雷打石镇的空灵岸爱心敬老协会专门针对70岁以上老人家庭进行帮扶,建立档案,送去日用生活品和药品,帮老人解难题,还安排大型公益活动,包括义诊、理发、发放物资、歌舞表演等,帮老人排解寂寞。
砖桥村成立砖桥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建立了详细的帮扶计划,至少每月一次小活动,每季一次大活动,从帮助孤寡老人聊天干农活,到帮助村里清理垃圾,志愿服务队用行动、用爱心,照亮了砖桥村民的生活。(天元区文明办)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