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电解槽上筑梦24年 学徒工变成“工人院士”
株洲文明网 2018-06-27 09:42:00

  44年前,柳祥国出生在醴陵农村。

  柳祥国的父亲是军人,转业后成为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年幼的柳祥国心中,父亲是“偶像”。

  “进入株冶像父亲一样当工人”是柳祥国从小的心愿。后来,他果真进入了株冶,成为锌电解厂的一名工人。

  在最艰苦的电解槽岗位上,柳祥国一干就是24年。从学徒到全国劳模,到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柳祥国把一件在别人眼里特艰苦特单调的事,做到极致。

  他说,这就是“匠心”。

  从学徒工到“工人院士”

  株冶有一个厂,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即便是冬天,胶鞋里面也能够倒出汗水来。刚进厂,柳祥国就被分到了这个最苦最累的锌电解厂。

  锌电解工序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电解槽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工作现场湿热、酸雾弥漫,操作工人需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完成装槽、出槽、巡检、剥锌、码堆等一系列操作。体力消耗非常大,加上湿热与酸雾,几分钟下来身上便又湿又痒,好像有无数只小蚂蚁在咬。

  如此工作环境,让不少工友选择离开,柳祥国却记住了师傅的话:“要想学技术,就要到电解槽上去!”

  为了测试一个小项目的效果,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电解槽上,他独自将1360片阳极全部平整了一遍。每天泡在电解槽上,他的脸、鼻子被酸雾、汗水腐蚀,经常溃烂,两只手也磨出了血泡。至今,他的鼻子两边还留了两道疤痕。终于,以柳祥国的名字命名的“平、清、紧、看”四一先进操作法出台了,一举改变了电解工艺操作几十年来的传统方式。

  24年来,柳祥国和他的班组先后总结了30多项创新成果,为公司创效1.2亿元以上。

  中华技能大奖是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由人社部颁发,每两年评选一次,获此奖项的工人被誉为“工人院士”。2016年,第十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柳祥国夺得中华技能大奖,成为株洲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职工。

  有思想有激情的大学生

  2014年3月3日,作为湖南省产业工人中的唯一代表,柳祥国免试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3年度劳动模范本科班学习深造。

  大学四年,他依然保持着工厂早起的习惯。“以前是去一线检查、安排工作,现在是拿起大学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柳祥国这样总结自己工厂生活与大学生活的不同。他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梳理自己20多年在电解岗位上的操作实践经验,力争在理论上有突破。最重要的是,他想把全国各地的“劳模精神”带回湖南、带到株冶。

  柳祥国就读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3年度劳动模范本科班共招收了48名劳模,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相似的成长经历,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不久就“打成一片”。

  课余时间,柳祥国和同学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争当劳模。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柳祥国为《职工文化学》教材编写出谋献策,提供重要资料。毕业回到株洲,校长刘向兵给他发来短信:“昨天我在外面开会,想着你们就要离开了,想和你再告别一下,不想你今天就离校了,有些遗憾。母校会想念你们,你是个有佳绩有思想有激情的大学生。”

  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走”

  柳祥国的初心,是做个好工人。

  2018年1月毕业后回到株冶,柳祥国仍然回到锌电解厂担任工段长:“我下面还有10多个班组长,个个都不错,我要把他们培养起来,让他们超越我,成为比我更强大、更有力量的劳模。”

  他带领一群人往前走:开展“阴阳两级白片无错牙、千片无内接、万片无穿孔”劳动技能竞赛,产量创岗位十年来最佳;开展“电解工匠”评选,工人们争先恐后钻研技术。

  柳祥国说,从工人到班长,从创新者到劳模,从电解槽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中南海,他一步步成长。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忘初心。初心,让他一直翱翔在梦想的世界里。(株洲日报)

作者:成建梅 通讯员 雅琪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