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三味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提味增鲜”
株洲文明网 2021-04-29 08:40:00
渌口区龙船镇挽洲村在一座江心岛上,四面环水,交通不便,86岁的岛上居民周明生一直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4月22日,市公安局渌口分局民警来到岛上,为像周明生一样年纪较大或行动不便的群众采集指纹、办理身份证,解决实际困难。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渌口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学习实践活动,打造“情景沉浸式”“移动共享式”“实践互动式”的“三味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深下去”,为党史学习教育“提味增鲜”。

民警为挽洲岛上村民录指纹。郭璋 供图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第一堂课:“情景沉浸”式课堂
利用好红色资源,再现历史“原味”
“我是第六次来了,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更深的体会。”近日,在渌口博物馆开国上将杨得志生平业绩陈列厅,渌口区民政局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党建专干黄德果表示,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会让自己沉浸到革命战场中,用心与革命先烈们对话,将革命先烈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工作动力。
渌口区依托杨得志故居、渌口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倾力打造沉浸式党史教育新阵地。渌口博物馆广场设置了红色拍照打卡点,供游客留念。馆内新设“红色小讲堂”,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团体可以在参观学习之后现场开讲。博物馆还邀请杨得志同志亲属、退役军人等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党史故事,用鲜活的教材传递精神力量。
今年以来,渌口博物馆和杨得志故居作为我市重要红色景区,接待参观团体140余个,游客5万余人次。
该区区委常委班子带头参观瞻仰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醴陵市左家老屋等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合唱革命歌曲,接受革命教育。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观看党史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原汁原味学历史悟初心,汲取信仰力量。
第二堂课: “移动共享”式课堂
接“地气”,增加学习“趣味”
4月23日,渌口区教育局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李志华正在参加“天天学党史”线上知识竞赛,30秒钟的时间,5道题全部答对,轻松赢得100分。“线上答题这种方式好玩有趣,让人愿意参与、愿意去学。”李志华说。
4月1日起,渌口区委宣传部、渌口区融媒体中心通过“渌口发布”微信公众号,发起“天天学党史”线上知识竞赛活动,评选出“党史学习积极分子”和“党史学习达人”。机关干部、普通市民都可参与,争霸“云端”,大大提高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才能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入脑入心。渌口区依托电视专栏、广播、“掌上渌口”手机客户端、“渌口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策划了悦听党课、青说党史、渌口故事等10大线上宣教栏目,目前已发布微视频15期、音频3期、海报26张,并通过“为民服务微信群”同步推送。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在对象上的“全覆盖”,在时间上的“全渗透”,在空间上的“全方位”,打通党史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该区还充分发挥农村应急“大喇叭”广播时效强、覆盖范围广、收听方便的优势,录制了一系列党史知识节目,每天中午通过“村村响”广播进行宣讲,FM96.1调频广播开设《历史上的今天》栏目,播放革命歌曲,让老百姓真正听得进去、记得住、受到教育。
第三堂课: “实践互动”式课堂
知行合一,提升服务“鲜味”
4月20日,渌口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来到龙船镇黄竹村林伟仁家中,为他送来养牛所需的饲料。61岁的林伟仁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蛇于2016年成功脱贫。2020年,按相关政策要求,林伟仁退出养蛇行列。在林业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转而开始养牛。最近,两头母牛顺利怀上幼崽,他乐坏了。“听说母牛怀孕了,他们马上给我送来了饲料,帮牛补充营养。平常我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总是竭尽所能帮忙,我打心眼里感激。”林伟仁说。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有哪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渌口区以“四进四促”为主要抓手,把学党史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了一道鲜味十足“提神大餐”。
截至目前,该区组织“百名专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59个,促进12个项目顺利落地开工。组织“百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的大小问题60余个。组织“百家单位”进家门,新成立志愿服务组织27个,招募志愿者829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2次。组织“百名领导”进城乡网格,当场解答3365个,协调解决1444个。
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正推动渌口区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邹家虎 邹怡敏 通讯员/侯美姿 刘爱平)
作者:
编辑:徐艺能
来源:株洲文明网
编辑:徐艺能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