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0日,当中央红军跨过江西于都河时,没有人知道这将是一趟怎样的旅程。甚至,它还夹杂着失败的味道——正是刚刚经历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才有了这个被迫的转移。在敌人眼中,这就是“溃退”。
这注定是一趟九死一生的旅程。前方,敌人布下了重重关卡,饿虎一般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后方,凶狠的敌人,像饿狼一样穷追不舍。
没有比这更悬殊的较量了。一方集中了整个国家的优势资源,兵强马剽;一方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百人仅仅40支枪。敌我力量之比,曾高达40:3。
也很难从世界军事史中找出一支比红军还要年轻的军队了:9位元帅长征时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战斗员平均不到20岁,14-18岁的占40%。
更难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牺牲:湘江一战,中央红军8.6万人锐减至3万人;10922人的第八军团,战斗人员仅剩600余人,“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赣州水口一战,双方肉搏,河水因注入太多的鲜血而流动迟缓。红六军团甘溪羊东坳一战,400位农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将红军遗体全部掩埋。
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力量弱小的军队,最终跳出了狼虎的包围圈;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战士,书写了世界军史的奇迹。
不,这不仅仅是军史的奇迹。在人类远征史上,可还有如此艰难卓绝的旅程?行经14个省份,跨越两万五千里,正如毛泽东所言:“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索性将他关于长征的书命名为《前所未闻的故事》。
这是一场依靠理想和信念完成的旅程。当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志和战士们,正是怀着救国图强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一次又一次在千钧一发之际逃离死亡,完成了这趟不可能的旅程,并最终走上了天安门,喊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改变了世界格局。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纪念这部人类史上无可匹敌的英雄史诗。
我们纪念长征,是因为长征仍没有结束——我们依然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军歌飘远,硝烟散去。理想和信念的号角依然在召唤我们。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株洲共有多少战士参加了长征?1987年出版的《株洲英烈》,记载了在长征中牺牲、病故、失踪的株洲烈士共有142名。这些英烈中,茶陵人122人,攸县12人,醴陵3人,炎陵3人,株洲县1人,天元区1人。仅甘溪一场战役,就有12名株洲将士牺牲。(匡志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 烈士纪念日 株洲: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株洲长征故事
- 株洲攸县公祭革命烈士暨湘赣革命烈士纪念碑揭碑
- “创建”让大美株洲茶乡更迷人 百姓更文明
- 聚焦株洲人身边的公园:绿意风景 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