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债务里的"恩与信" 93岁"信义老人"还清70年前旧债
株洲文明网 2016-01-19 15:26:00

   “信义老人”刘发生今年93岁,攸县槚山乡巷口山村人。1942年至1945年间,因为生活困难,他陆陆续续向9户乡邻借钱借物,以维持生计。当年的滴水之恩,老人一笔笔记在心头。近几年,老人陆续把70多年前欠下的旧债一笔笔还清。由于当年的债主已离世,他便把钱还给他们的儿孙辈。为了还债,90多岁的刘发生甚至步行15公里,将钱送到对方手中。

   刘发生老人追着还债的事迹在攸县迅速传为佳话,并在全县掀起了一股“讲诚信”的新风尚。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夕阳红》栏目专题报道了93岁“信义老人”刘发生的先进事迹。2015年12月,“中国好人榜”揭晓,刘发生入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

央视专题报道刘发生老人的事迹 

刘发生整理债据(图片来源株洲文明网)

    少时穷困,他多次向邻里借钱借物,体贴邻居从未催债

    一生贫苦,90岁起才陆续还清8笔70年前的旧债

    70年前

    因父母早逝,家庭贫困,身为长子的他为养家糊口,向9户人家借钱借物。

    90高龄

    从90岁起,他花三年时间陆续将欠下的8笔旧债还清。因找不到债主的后辈,还有一笔债尚未归还。

    15公里

    由于当年的债主已离世,他步行15公里找到债主的后辈,将债款归还。

    在攸县槚山乡巷口山村,有这样一个倔强的老人:

    92岁的他,最近三年陆续把70年前欠下的旧债一笔笔还清。由于当年的债主已离世,他便把钱还给他们的儿孙辈。事实上,没有一个债主的后辈知道这些旧债,也没有一个后辈愿意收下这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债款。老人只好请邻里作证,将债款硬塞给债主后辈。

    他说,“不把钱还上的话,我入土都不会心安”。

刘发生记录了每一笔债务(图片来源株洲文明网)

    少时欠债

    父母早逝,为照顾弟妹他多次向邻里借钱借物

    刘发生出生于1923年。他的父母共生育了5个子女,他是长子。母亲在生完第五个孩子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在他16岁时也去世了。

    那时候刘发生已经结婚,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由于家里异常贫困,他卖了三亩地才将父亲下葬。

    “那时候有这么多弟弟妹妹要照顾,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刘发生说,有一次,老婆得了眼疾,光治病就花了120桶谷子。无奈之下,他只得向乡邻借谷子填肚子。前前后后,他共向6户人家借过谷子,借的最多的一户有48桶,其中一桶谷子重17斤左右。

    为养家糊口,刘发生还学会了搓纺棉线的手艺——将一朵朵棉花搓纺成一根根棉线,转手之后能赚点小钱。因为没有棉花,他还分别向两户人家借了20斤和40斤棉花。

    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找邻居借了12个银元做贩卖大米的生意,这也是他诸多债款中最“重头”的一笔。

    刘发生说,他总共向9户人家借钱借物,集中在1942年至1945年这四年里。

前往还债的路上(图片来源株洲文明网)

    时刻铭记

    “只要睁开眼,就会想起这些债”

    当年的滴水之恩,老人一笔笔记在心头。“只要睁开眼,就会想起这些债。”刘发生说。

    然而,生活贫苦的他,却一直无力偿还。结婚后,他和妻子生育了七个子女,而家里只有五亩薄田,连粮食都不够吃,更别说还债。

    “邻里见我生活这么困难,从来没有上门讨过债。”这让老人颇为感动,他当时就立下誓言:等自己有能力后,一定要把这些债一笔笔还清。

    由于需要抚养的子女太多,老人的生活条件一直未改善。“我一直靠种田为生,没有攒下什么钱,这些陈年旧事也没跟子女们提起。”俗话说父债子还,可刘发生觉得子女对他很好,他不想麻烦子女,便一直将此事封存在心里。

央视《夕阳红》栏目专题报道刘发生老人的事迹

    高龄还钱

    做寿收了9000多元礼金,首先想到的就是还债

    一晃过了70年,2013年时,刘发生和老伴已是90高龄,于是子子孙孙们便给他们做寿。

    “当时我们没有宴请宾客,只是家族内部庆祝。”刘发生的儿媳谢冬娥介绍,当时光礼金就收了9000多元,这笔钱,他们悉数给了父亲。

    有了这笔钱,刘发生首先想到的,是还清旧债。可当年的债主们,多半已离世。

    刘发生首先找到邻居文运生。当年,他向文运生的父亲借了12个银元。

每还一笔债,刘发生都会记录下(图片来源株洲文明网)

    债主后辈

    都不知道老人欠债一事,没一个愿意收下钱

    文运生当时76岁,而他的父亲早已离世。面对突然上门说要还债的刘发生,文运生一脸错愕,因为他从来没听父亲说过这事。“他说当年在我父亲手上借了些钱,我说我都不知道这回事,让他别还了。”文运生说,老人执意给了他2000元,“我说不要了,但他非要我收下,并说就算这辈子不还,下辈子也要还”。

    还了这笔重头债后,刘发生陆续找到其他债主的后辈还债。每次登门还债时,债主后辈们都是一脸茫然,待他讲清事情原委后,他们中没有一个愿意收下他的钱。无奈之下,老人只好请周边的邻里作证,将钱硬塞到这些债主后辈手中,表示自己已经还清债。

    其中,有个债主的后辈已从槚山乡迁至丫江桥镇,当年刘发生从他长辈那儿借了40斤棉花。为了还债,90多岁的刘发生步行15公里,将钱送到对方手中。

    刘发生说,截至今年6月份,他已经偿还了8笔债,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石头终于落下。目前,还有一笔20斤棉花的旧债,因找不到债主后辈仍未还上。

老人简陋的房间(图片来源株洲文明网)

    对话

    “不把钱还上的话,我入土都不会心安”

    记者: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能把每笔债都记得清清楚楚?

    刘发生:这些债主都是我的恩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帮助,而且没有一个人向我要债。这些恩情我怎么可能忘记?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想着只要有机会就把债还了。不把钱还上的话,我入土都不会心安。

    记者:你生育了这么多子女,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他们,让他们为你分担呢?

    刘发生:子女们对我很好,给我吃给我穿,我不想麻烦他们,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

    记者:如今,这9笔债多数已归还,你有何感受?

    刘发生:以前只要一睁开眼,就会想到自己还有几笔债没还。现在债快还完了,轻松了很多,就算百年了也有脸见这些恩人了。

    旧债怎么还?

    “等价兑换”成相应现金

    每笔债还会加上一倍利息

    刘发生当年向邻里借的,主要是谷子和棉花,多为物品,仅有12个银元为货币。然而,当时的物价水平已经难以参考,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些债怎么还?

    刘发生说,他都是以现金的方式还债,为此,他想了个“等价兑现”的办法。

    “当年1个银元能买70斤谷子,12个就是840斤。”他说,目前100斤谷子的收购价为120多元,840斤谷子就是1000元左右,考虑到时间比较久,他还加上了一倍利息,最后向文运生归还了2000元。

    至于棉花,当年一斤棉花大概能换10斤谷子,40斤棉花就能换400斤谷子,即500元左右,加上一倍利息,则要归还1000元。

    刘发生说,还这8笔债花了好几千元,他自认为这种办法还算公平,并跟对方解释清楚了。他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心安。

    子女怎么说?

    儿媳:如果公公早点说出来 肯定会想办法帮他还

    老人目前跟小儿子住在一起,但他并未向儿子儿媳透露还债一事。

    “我也是去年才听到邻居们说,公公在还70年前的旧债。”刘发生的儿媳谢冬娥说,听说这事后,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公公养育了这么多子女,却从未跟他们说过欠债一事,直到现在才还上。如果公公早点说出来,子女们肯定会想办法帮他还上。

    如今,刘发生偿还旧债的事情早已传遍乡野,成了巷口山村的美谈,村民提起他时都交口称赞。

    见证过老人还钱的邻居罗冬娥说,当初她问老人,为什么债主都过世了,他还想着还钱,“他就说,债主去世了,子女还在,不把钱还上,入土后,他无颜面对这些帮助过他的乡邻”。

    2015年11月还完最后一笔债  

  截至2015年6月,刘发生已偿还8笔旧债。当时,还有一笔20斤棉花的旧债,因找不到债主后辈仍未还上。  

  老人只记得这个债主叫“石乃”,家住腾龙冲,不知债主的真名。70多年来,村镇合并拆分,村民迁徙流动,要寻找“石乃”的子孙并不容易。  

  为此,他只得找槚山派出所求助。民警在户籍登记系统中未查到线索,便联系隔壁的丫江桥镇派出所,才知石乃全名叫刘石生,已过世,其儿子刘祖发住在另一个村。  

  在民警和儿媳的陪伴下,2015年11月13日,刘发生前去还钱,刘祖发一脸惊讶,表示不接受这笔钱。刘发生追上去塞给他250元钱,还清了最后一笔旧债。  

  刘发生的儿媳说,公公将这9笔债全部还清后,心情舒爽不少,空闲的时候,还会跟邻居打打牌。  

  影响:荣登2015年12月“中国好人榜”  

  刘发生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12月9日,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夕阳红》栏目以“追着还债的老人”为题,对刘发生进行长达17分钟的专题报道,向社会传达来自株洲的正能量。  

  2015年12月24日,攸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刘发生2015年度 “攸县好人”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30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15年12月“中国好人榜”揭晓,刘发生成功入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本网根据《九旬“信义老人”牢记70年前恩情 逐一上门偿还旧债》、《攸县92岁"信义老人"刘发生上央视《夕阳红》节目了》、《“信义老人”牢记70年前恩情》等稿件综合) 

   【个人简介】“信义老人”刘发生今年93岁,攸县槚山乡巷口山村人。1942年至1945年间,因为生活困难,他陆陆续续向9户乡邻借钱借物,以维持生计。当年的滴水之恩,老人一笔笔记在心头。直至2015年底,老人陆续把70多年前欠下的旧债一笔笔还清,由于当年的债主已离世,他便把钱还给他们的儿孙辈。刘发生追着债主还债的事迹在攸县已经传为佳话,刘发生“讲诚信”的事迹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攸县人,并掀起成为当地的一道时尚风。2015年12月,刘发生荣登“中国好人榜”。

   【道德点评】表面上看起来,刘发生因为诚信而“吃了大亏”,几十年来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几十年来,他的腰板却是直挺的,并因诚信而让人敬佩和仰视。这一堂生动的诚信课,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品味。刘发生93岁高龄还清债务,靠的就是诚信的力量,而诚信也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国民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诚信问题,却是依然严峻。刘发生的“诚信还债”事迹给予了社会一股“诚信”的正能量,树立起“诚信”的旗帜,给了那些肆意践踏着文明社会的“老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并赢得了信任和尊重。

作者:邓石华 严敏芝 珑穹
编辑:珑穹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