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课后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课后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课后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近年来,株洲市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体系,凝聚起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让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德育为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株洲是片革命热土,红色资源丰富。如何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株洲坚持发挥本土优势,主打“红色牌”, 通过形式多样的“童心向党”主题活动,让德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4月1日,株洲市2021年“童心向党·清明祭英烈”暨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在天元区天台小学举行。唱国歌、诵经典、缅怀英烈……启动仪式上,少先队员代表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先烈们的事迹激励我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活动现场,来自1602班的成昱翔激动地说。
这只是株洲开展红色教育,为孩子们树立“灯塔”的一个缩影。
3月1日,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宣讲团在水口中心小学院内的朱家祠开讲;3月20日,渌口区育红小学14名学生走进渌口博物馆,以“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的身份,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游客讲解党史……一个个激荡人心的革命故事,让爱党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从娃娃抓起。株洲还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故居、烈士陵园等,组织全市大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看红色景区、听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传红色基因、做红色传人”红色研学旅行活动,使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源泉。
榜样的力量也在持续激荡。近期,在醴陵市姜湾小学的操场上,340余名小朋友在队旗下高举右手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今年,全市还评选了一批2021年新时代好少年,在全社会传播好少年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
“三位一体”,构筑全方位教育网络
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
近年来,株洲坚持“三位一体”,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全方位教育网络。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在天元区银海小学,教学楼的电子屏和楼道墙壁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随处可见;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确定了12个主题活动月,推行以“爱”为核心的“九爱”模式,在学生中开展“六礼一仪”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
近年来,株洲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到有声势、全覆盖、见效果,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株洲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家委会,社区打造家长学校和“三点半课堂”,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到第三方机构的引入、管理和考核,家庭教育的作用愈发凸显。问卷调查显示,株洲校内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达98%。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爱心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培育“沃土”,社会各界积极搭建平台。目前,全市近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全市挑选6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建心育研究、心育讲师、心理辅导三支专业团队,让全市各中小学、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实现心理辅导室全覆盖。
文明健康正在成为株洲未成年人教育的真实写照。
净化环境,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嗲嗲,您已占道经营,阻塞了交通,请迅速搬离!”近日,荷塘区委政法委会同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开展秋季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
该专项执法组先后来到星河小学、十九中学东校区、第五中学等学校周边,围绕交通秩序、经营秩序、治安秩序等内容开展重点整治行动。
像这样的执法行动在株洲早已屡见不鲜。
为了实现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常态化,近年来,株洲市重拳出击,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采取巡查、交叉检查和暗访等形式,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希望行动”。对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检查,严查严处违规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经营场所,严禁校园周边200米内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同时,株洲还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治理、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营造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氛围上狠下工夫,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如今,漫步在株洲的中小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周边管理规范有序,文化氛围浓厚,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松绑减负”,让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们就像是一朵朵花蕾,如何让他们在阳光下能够尽情绽放?株洲给出的策略——为孩子“松绑减负”,让他们全面发展。
10月28日下午4时,在长郡云龙实验学校音乐教室内,社团学生正在进行乐器演奏;足球场上,热爱足球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带球过人和射门;多媒体教室里,爱好魔方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教导下手指翻飞……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株洲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
在校内,减少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鼓励设置“无作业日”。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严格控制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总量;在校外,强化培训机构治理。停止审批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严规范培训时间、规范培训备案公示、建立资金监管平台等。目前,全市已主动注销或转型学科类培训机构113家。
少了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应接不暇的课外培训,孩子们就能把欢声笑语倾洒在操场上、兴趣里,德智体美劳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例如,跳绳、健身操、武术及武术操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强势回归。目前,全市共建成“体育艺术2+1”项目特色学校和“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等近150所,有力地带动了各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的蓬勃开展。
少年强,则城市强;少年文明,则城市文明。这些茁壮成长的文明种子,必将绽放出持续盛开的文明之花。(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琼 刘平 通讯员/卢宇辉 杨梅)
编辑:龙 建清
来源:株洲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