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清明祭:缅怀英雄事迹 铭记烈士英名
株洲文明网 2015-04-07 08:54:00

  【编者按】

  清明,是追思和感恩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缅怀和感恩逝去的先烈,他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坚强脊梁,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他们呈送一束鲜花,献上一份敬仰,以告慰先烈在天之灵。追昔抚今,我们要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履行每个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

  何孟雄:英雄身亡志未穷

  如今,位于株洲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的何孟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当地人称它“何家大屋”。故居内至今仍珍藏了许多革命文物。

  何孟雄是酃县(现炎陵县)人。 1913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长沙求学期间,与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交往密切,建立了革命友谊。1919年3月,何孟雄入北京大学学习,受《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思潮影响,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重要骨干。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何孟雄作为北方党组织和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成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唐山铁路机车厂、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许多重大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何孟雄调往上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淮安特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江苏、上海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

  1931年1月,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何孟雄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1931年2月7日,何孟雄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何孟雄夫人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

  黎育教:长留英气在尘寰

  “昔以雄才罹劫难,今留英气在尘寰。”黎育教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毅的革命斗志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生命书写了井冈精神。

  黎育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回酃县恢复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先后秘密发展周里、张平化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党支部。

  1927年12月,他奉湘南特委指令,护送毛泽覃上井冈山。上山不久便逢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军事主官陈皓、徐庶、韩昌剑等人拉部队叛逃事件。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黎育教与毛泽覃、陈伯钧等少数几人紧跟毛泽东,置生死于不顾去处理叛徒,迎还部队,挽救了星星之火中的革命和党领导的军队,使尚在襁褓中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免遭一劫。

  酃县是井冈山根据地的西部鼎足之一,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核心区,党组织被破坏严重危及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毛泽东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紧急会议,任命李却非、黎育教及张秉仁分任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重建县委,大力发展群众建立红色苏区。

  李却非、黎育教等人回到酃县即成立了酃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了青石区、石洲区、大院区、十都区等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

  1929年1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大规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苦战三天后,根据地失守,彭德怀带领红五军突围,酃县赤卫大队担任断后掩护任务,恶战中牺牲很大。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大部分工作人员惨遭杀害,各区、乡党组织、苏维埃政府人员和革命群众数百人被屠杀,恐怖和血腥笼罩酃县。

  2月,被派往湘南工作的黎育教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秘密回到酃县,他联络那些死里逃生隐蔽在深山中的革命同志重新建立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重建革命武装——酃县警卫连,组织同志们返回各区、乡恢复党和政权建设工作,把革命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井冈山。

  1931年8月,湘赣省委成立,黎育教任省委巡视员。1932年12月,黎育教由湘南巡视工作返回湘赣省委时途经酃县,在白石墩遭敌袭击壮烈牺牲。白石墩,一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因为英雄的陨落,从此勾起在此走过的人们心中的一分痛楚,一分思念,每当看到一棵棵挺拔的松树都会联想起一个英雄的名字——黎育教。

  左权:愿拼热血卫吾华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挽诗。朱德赞誉左权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

  左权牺牲后的10多年里,中央领导和八路军的将领们不间断地给左权家寄钱,将军妈妈一直以为孩子活着。解放后,大军南下,这时候瞒不住老妈妈了,领导同志指示,让所有经过左权家乡的解放军将士都向左权的故居行军礼,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在老妈妈屋前敬军礼,老妈妈明白儿子没了,而这时左权已经牺牲多年了。

  左权生于株洲醴陵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同年12月他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创建根据地。1940年8月,左权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经过3个多月的作战,共歼灭日伪军近4万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

  链 接

  左权将军纪念碑

  左权将军纪念碑位于醴陵西山公园的烈士陵园。左权将军纪念碑占地1400平方米,基座高3米,碑正面嵌邓小平题“左权将军纪念碑”大理石刻。背面嵌大理石刻彭德怀撰《左权同志碑志》。基座上安放的是1987年由国光瓷厂职工创作的汉白玉左权将军站立雕像。碑后屏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的题词。整个纪念碑四周有汉白玉石栏围护,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陈觉:血书流芳照后人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事迹展厅,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的女儿的遗书。这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

  陈觉出生在醴陵,7岁入私塾读书,1922年考入醴陵县立中学。次年秋,他与同学蔡申熙、左权等合办了进步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并任新刊《前进》周刊主编。1925年春,陈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间,他与同在莫斯科留学的女共产党员赵云霄结为夫妻,后两人一同奉命回国,并被派到湖南工作。

  1928年夏天,陈觉被派往常德工作,此时,赵云霄刚怀上他的骨肉,所以没能跟他一起同行。当年9月,怀孕四个月的赵云霄在长沙被捕,陈觉心急如焚,为了革命工作却无暇回长沙救助,更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他在10月初被捕,随即被押往长沙,和妻子关押在同一所监狱。不久,二人被判处死刑,赵云霄被检查了四五次,确定她是怀孕后,刑期推迟5个月。

  临赴刑场前,陈觉想起回国后都未曾谋面的母亲,想起和妻子在苏联的点点滴滴,想起妻子不久也要死去,还有未出生的孩子……陈觉泪流不止,随即提笔,给妻子留下了一封诀别书。“云霄我的爱妻:……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4天后的1928年10月14日,陈觉英勇就义,年仅25岁。

  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给女儿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26日,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

  罗哲:革命何须怕断头

  罗哲诞生于株洲县马家河镇打板塘一户普通农家。由于父亲和三个哥哥的勤俭持家,罗哲出生的时候,这个普通农家正渐趋殷实,于是有了送小孩读书的打算。罗哲10岁时,父亲将他送入私塾。14岁,罗哲进入湘潭县城的高等小学,及至毕业,并考取了当时的湖南高等工业学校。

  父亲最初送罗哲读书,只是希望他能做一个能说会算的农民以继承家业。而之后的事情令父亲始料不及,良好的教育使罗哲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罗哲在长沙求学期间,正是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湘区党委以长沙为阵地在湖南领导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运动,罗哲迅速成长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并由此和毛泽东相交。

  1922年,罗哲考入北京国立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后改为中俄大学)。在北京学习期间,罗哲广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中。1926年,在参加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请愿斗争中,罗哲腿部被反动军警砍伤,伤愈后,辗转抵达广州,在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任讲师,并在毛泽东的介绍下正式加入共产党。此后,罗哲一直与毛泽东并肩作战,开展各种农民运动,并积极准备起义。

  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筹划“秋收起义”,罗哲负责起义枪支弹药的收集任务。此时正是蒋介石和汪精卫政变之后不久,白色恐怖弥漫,罗哲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外面活动。1928年7月25日,因叛徒出卖,罗哲夫妇不幸被捕。此时,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才刚出生几个月。罗哲在狱中宁死不屈,并鼓励妻子:“审问时,你就说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家里带孩子。逼得太紧时,就说一切是我干的,切不可透露其他任何人。……如果我被害,你也不要着急,好好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

  1928年,罗哲英勇就义,时年26岁。罗哲牺牲得十分壮烈,当刽子手把他绑赴刑场时,他沿途大骂国民党反动派,高呼“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的口号。刽子手用刺刀裂其口,顿时鲜血直流,他仍骂声不绝。在刑场上,敌人强制他下跪,他又一跃站起,连续高呼:“共产党万岁!”

  链 接

  罗哲烈士墓

  罗哲烈士墓位于株洲市马家河乡高塘村,距县城17公里,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墓围上方竖汉白玉石碑3块,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正中墓碑阴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罗哲烈士之墓”,两旁为墓志,记载烈士生平事迹。

  罗学瓒:忠义之血不白流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一阵阵悲壮的口号声中,罪恶的枪声响起,19位革命先烈倒在血泊之中。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血。这其中有一位烈士名叫罗学瓒。

  罗学瓒是株洲马家河人,1912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罗学瓒与毛泽东成为了同班同学。1919年,罗学瓒赴法国勤工俭学,和李维汉等组织了“工学励进会”,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2年,罗学瓒回到长沙,先后在人力车夫工会、湖南省工团联合会从事工人运动,后又任湖南外交后援会文书主任、青年救国团主席,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此期间,他还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附设的补习学校以及湘江中学任教。

  1925年,罗学瓒任中共湖南省醴陵县县委书记。他发展党团员,在各区建立党支部,开展同国民党“左派”的统一战线工作。1927年,罗学瓒陪同毛泽东对全县各地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

  大革命失败后,罗学瓒坚持斗争,受中央委派,与夏明翰共同负责湖南省委组织部的工作。1929年罗学瓒被派往杭州,先任省委宣传部部长,随后任省委书记。他在杭州设立省委秘密机关,建立通讯机关,积极开展工作,重整党务。后因特务出卖被捕,囚于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他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0年8月27日罗学瓒在杭州被秘密杀害,年仅36岁。

  临刑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慷慨激昂地对难友说:“死有什么可怕!革命者,只要死得其所。大家不要为我难过,希望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链 接

  罗学瓒烈士墓

  罗学瓒烈士墓位于株洲天元区马家河乡栗雨村简家冲。墓围中间主碑阴刻楷书“先父罗学瓒烈士、先母杨全贞之墓”,左边副碑刻写罗学瓒生平简介,右副碑刻写谢觉哉的诗:“浑身是劲陈佑魁,鞭辟入里罗学瓒,远瞩高瞻天下小,出生入死一边站,忠义之血不白流,阶级之仇彻底算,三十年前恶战场,巍然两个英雄汉。”

  朱克靖:一声杀敌九天闻

  他,没有留下忠骨,他没有留下坟茔。留给世人的是他在狱中写的一首诗,诗中所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勇为革命献身的高风亮节:“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

  朱克靖出生于株洲醴陵北乡株树下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聪颖过人,8岁入本乡族学就读,还学会了武术,14岁时考入当时的醴陵县中学,后又升入长沙高峰中学、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常与进步人士接触,参加工人和学生运动,逐步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由于他学习刻苦,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俄文。这期间,他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俄国十月革命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闻知朱克靖要去新四军工作,便以“叙旧”为幌子,把他请到自己家里,提出要聘请他担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的职务。面对高官厚禄,朱克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愿在新四军与抗日将士们一起吃苦”,便起身告辞了。而后来,在党组织征求他安排职务的意见时,朱克靖却说:“无论分配我做什么工作都行,只要对抗战有益。”9月,项英、陈毅在南昌月宫饭店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联络各地红军游击队的“总接洽处”,这使朱克靖喜出望外,像久离亲娘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兴奋地对家人说:“我要重归战场,请缨杀敌。”他把妻子、儿女送回醴陵老家后,即匆匆赶回南昌。

  1938年,朱克靖出任新四军政治部顾问兼军部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服务团400多名爱国青年跋山涉水,走遍苏、浙、皖、赣4省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群众,宣传抗日。

  全国内战爆发后,郝鹏举于1947年1月率部叛变革命,朱克靖被叛军逮捕,并被押往南京。

  朱克靖等同志落入敌人魔掌后,先后被关在徐州、苏州的监狱。7月,国民党将朱克靖押到南京,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朱克靖的被捕,伪称是在战场上活捉的。国民党当局还派人以同学、熟人关系进行劝降。朱克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义正词严地说:“叫我死,叫我回家种地则可,想让我骂共产党,为国民党宣传是痴心妄想。”国民党反动派黔驴技穷,1947年10月将朱克靖秘密杀害,并毁尸灭证。

    他们曾活着,善良而伟大

  玉 珍

  卑微和悲壮——泥沙俱下

  杨花瑟瑟,大地上一片高昂的烈士

  所有花都在黎明绽放,被黑夜销毁

  我怀念你,为苦难而死的人

  在泥土那最后的归宿,黑色的温床

  一滴水找到他的河畔,我们的今天

  也是先人的今天

  我怀念你——被战争伤害的人

  没有什么能完全带走你们,没有谁能

  完全被摧毁——

  像无数沙砾般的人,在苍老墓碑中

  一片雄壮名字的海洋,像一滴水

  他们曾活着,善良而伟大(株洲日报)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