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诺,男,汉族,大学本科,1983年11月20日出生,茶陵县云阳街道十八丘村四组人,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参加工作,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在茶陵县平水镇(现虎踞镇政府)任大学生村官,2011年8月通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分配到茶陵县舲舫乡政府工作,任党委秘书,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在茶陵县纪委第二监察分局任综合室主任,2016年4月至今在茶陵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任科员。
2015年清明节(4月5日)上午,一位六旬老人不慎落入茶陵县枣市镇枣园村村干道一个农户承包的鱼塘中,此时正陪同妻子去枣市镇老家扫墓的茶陵县纪委干部王诺路过此地,在车里,透过前挡风玻璃,远远看一个类似人形的物体漂浮在鱼塘中,他立马停车,赶到鱼塘边,毫不犹豫纵身跳入水中,将落水的老妇人拉上岸,随即拨打120急救和110报警,由于抢救及时,落水的老人得以化险为夷。4月7日上午,被救老人和家人手提鞭炮、牌匾,来到县纪委办公的地方,找到王诺同志,感谢他救命之恩。当领导和同事知晓情况后,纷纷为其点赞。
“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面对领导和同事的赞扬,这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王诺同志救人的义举不是偶然的。该同志平时表现突出,不管是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都表现出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的良好风采和高尚品德。他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是父母心中的“好儿子”;他工作务实,勤奋刻苦,是领导同事眼中的“好战友”;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是朋友同学圈中的“开心果”。
一、品德高尚,对父母关心孝顺
王诺家里条件一直不是很好,早年,为了供他和妹妹上学,家里除了种庄稼之外,还养起了猪。别的孩子放学了都出去玩了,而王诺总是到外面割草、捡西瓜皮喂猪。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父母减轻负担。2012年,王诺的父亲被确诊为食道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没有选择悲观气馁,毅然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父亲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每一天,他在医院旁边租住的房里,总是早上6点准时起床做好早饭,接着赶到医院帮父亲穿衣,洗漱,伺候他吃早饭,一日三餐,每每伺候好父亲吃完,他才端起碗吃饭。治疗后期由于父亲身体情况越来越差,经常大小便失禁,床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王诺同志总是仔细地为老父亲擦洗身体、换洗衣服。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医生、护士看在眼里,赞在心里,对其深感敬佩。每当面对父亲病友的赞许,他也总是腼腆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当然要赡养他们。”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孝道精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务实肯干,对工作兢兢业业
在纪委工作的3年来,王诺同志共参与办理各类信访案件几十件,立案案件达十余起,处分党员干部多人。对于每一案件,他都从不懈怠,认真对待,深入乡村,深入举报人家中,仔细研究办案思路,认真调查每个取证点,有时为了取到一个证据,他不惜“千言万语”,不怕“千山万水”。在办案中,他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常常为了弄清一条问题线索,一日三番五次走到领导和同事的房间,一起分析难点,讨论案情,夜深了,在其他同志相继休息去了,他还一个人伏在书桌上,整理这一天时间所取得线索和进展。渐渐地从一名纪检监察队伍的新兵,成长为领导放心,同事认可的办案能手。
三、充满激情,对生活知足感恩
“人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才有激情”。这是王诺同志经常对大家说起一句话。他是大家公认的“乐天派”,整天乐呵呵的。从不因为生活困难(父亲英年早逝、夫妻因工作两地分居)而垂头丧气,精神不振。他不打牌,却有三大爱好。喜欢看新闻联播,特别关心时事和政治。每天早晨和晚上,一边围绕县委大院散步,一边用收音机听新闻,他喜欢音乐,每每同事过生日或是委局搞文艺活动,他当仁不让,“抢作麦霸”。一首“咱当兵的人”更是铿锵有力,技惊四座。他还喜欢管“闲事”,遇到来委局里发牢骚甚至闹事的,他总是第一时间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递上一杯热茶,认真听他们倾诉,耐心地给他们讲政策,做解释,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当场帮他们解决。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个偶遇的突发事件,可以爆发出一个人潜在的道德力量。王诺同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党员的誓言和职责,他是我们广大年轻干部党员学习的榜样,他的行为反映了80后青年对见义勇为精神的忠实传承,是对中华传统文明道德的恪守,更是对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念的自觉践行。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