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官庄乡大横江村,位于醴陵北部山区,是一个离官庄乡街市十几公里的偏僻小山村,村里至今仍是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付爱园的家在一个山谷里,山谷里有三栋破旧的黄泥坯房,其中一栋已经废弃,另外两栋就是付爱园的家。记者去她家的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她家开着白炽灯,屋子内仍阴暗潮湿。记者看到她家仅有两台电器:客厅里,一台破旧的吊式电风扇,另一台是放在老人房间里的电视机。先后照顾了5位老人的付爱园,穿着一身简单的黑色粗布外套,带着一脸笑容,在屋子里一边陪年过七旬的父亲看电视剧《梅花三弄》,一边给父亲剥柚子。2008年从外地返回家乡的公公说,回到家乡这几年,他过得十分愉悦,后来其他儿子来接他,他也不肯走了。
照顾3个重病老人,她曾崩溃到大哭
付爱园和丈夫1994年结婚,丈夫是上门女婿。她有7兄妹,她的老公也有8个兄妹,夫妻俩都不是老大。
丈夫为了赚钱养家一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和两个女儿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除了婆婆很早就过世外,她一直照料着自己的父母和公公,以及夫妻俩各自的养父。付爱园和丈夫在八九岁时,过继给没有娶亲的叔叔和伯伯。
父亲和公公身体尚可,其他3位老人:付爱园的母亲有多年的哮喘病,虽说生活能稍微自理,但不能干活。丈夫养父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好,医生建议要少食多餐,付爱园得每天给他熬粥,丈夫养父后来双脚得了水肿,不能下地走路,在床上瘫痪了3年。她的养父在2001年,突然中风,全身瘫痪在床7年,家里为养父治病欠下15万元的外债。
2001年至2008年,是付爱园最苦的8年,3个老人重病,其中2个瘫痪在床,需要每天去服侍。付爱园每天起早贪黑:服侍老人起居,给全家七八口人做饭,送小孩去上学,种了3亩水稻,上山砍柴……有几年里,付爱园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身体上的劳累加上亲人的不理解,比如她的养父,脾气暴躁又嗜酒,喝醉了便对着她打骂,她体谅养父多年生活不易,一直默默忍受着。
她说,有时候她砍完柴回来,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家里两个瘫痪老人要换药,她还要给家里的大大小小洗澡,还要给他们做饭,夜里有老人尿床要给他们换衣裤……“那时全家好乱,都在喊我,有的老人还哭了起来。”付爱园说,她受不了了,也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她一哭全家都哭了。可哭过之后,付爱园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她站了起来擦干眼泪,一件事一件事做,忙到晚上11点多,才将一家老小安抚入睡。
付爱园说,那些年里,她哭过很多回,甚至还病倒过。2007年的一天,她发着烧,全身无力,胃痛得厉害,但她强撑着,像往日一样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第二天她晕倒了,邻居将她送去医院,诊断出她得了慢性胃炎,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她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不顾医生的反对,提了些药就回家了。
三位老人离世后,公公又住回来了
随着两位养父和母亲相继过世,正当付爱园以为身上的担子轻了一些,公公又来了。付爱园说,夫妻俩结婚后不久,婆婆就去世了,公公跟着其他儿女离开了家乡。2008年,公公给夫妻俩打电话,“说他想家了,想回来和我们住,他说我们这离老家近。”付爱园说,“只要老人愿意,就随他的意,住在我家,我会尽全力照顾好他。”
付爱园说,她也想过放弃,但她放不下家里的老人,“我走了,家里的老人怎么办”。“这就是命。”后来,付爱园想通了,“既然是命,干嘛不做得好一点,每天开心一点,让这个家更温馨一点呢?”
外出打工可以多赚点,但放心不下家里的两位老人
如今,3位老人相继过世,付爱园的父亲和公公仍然健在,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人,一个在外地读书。“跟七八年前相比,现在轻松了很多。”每天除了照顾两个老人起居,干干农活砍砍柴之外,现在有时间陪老人看看电视了。
和老人们住在黄泥坯房里,付爱园期待着能像邻居一样,盖一栋三层楼高的红砖房。不过,她说家里还欠着七八万元外债,还是七八年前养父生病时欠下的,现在还没还清。她说,她想跟着丈夫到醴陵城郊的王仙镇去打工,这样可以多赚一点,但她放心不下家里的两个老人,“毕竟两人年纪大了,需要家里有人照顾”。
“既然照顾老人是我的命,那我就做好一点,让这个家温馨一点。”每当有人为她的艰辛而感叹的时候,付爱园如是说。《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然而孝至此境界,实为感人。付爱园的至孝美德感染了邻里众人,在渌水大地广为传颂。百善孝为先,付爱园不仅是一个好女儿、女儿媳、好妻子、好妈妈,而且她的行为感染了邻里群众,促进了孝敬老人氛围的形成,值得称颂。
。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