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爱心剧”
2012年元月15日晚,这是一个雨雪纷纷的寒冷冬夜,也是一个人心暖暖的温馨冬夜。醴陵市龙年春晚电视直播大厅里,一幕仅仅5分钟的场景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鼻子有些酸、眼里含着泪,然而心里却透着一丝丝的暖……此时此刻,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一感人瞬间,牢牢记住了场景人物“助学老人”陈自绪、“成功学子”丁又专、“爱心教授”秦莹,以及他们之间的“爱心接力”故事:
已经任教广东海洋大学的工科博士丁又专是出生在湖南醴陵的寒门学子。那一年,面对南京理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全家人一筹莫展。在广东窑岭当矿工的父亲患上严重的肾结石,不得不回乡养病。上有双亲需要赡养,下有姐弟尚待供读,丁家这根“顶梁柱”早已独木难支。尽管已经拼凑起4000多元,但是丁又专的入学费用还有2000多元缺口。就在他束手无策并且万般无奈的时候,前来走访调查贫困学生的陈自绪老人获知这一情况。在“陈爷爷”的牵线搭桥下,远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秦莹老师很快寄来了所需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他们的爱心传递彻底扭转了丁又专的人生命运。大学四年,秦莹老师累计给丁又专汇去了11720元爱心款,并且成为了他求学就业路的人生导师。毕业工作后,丁又专几次计划自己的“感恩之旅”,但是都被施恩不图报的秦莹老师婉言拒绝,他只能无数次与恩师梦里相见。后来,丁又专自己也握紧了这根助学“接力棒”,他先后资助了梁丽、张艳茹、杨思雨等贫困学生。其中,张艳茹和杨思雨还被列入长期资助范围。
2012年年底,正在策划龙年春晚的醴陵电视台导演得知这一故事。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助学老人”陈自绪、“成功学子”丁又专、“爱心教授”秦莹同时出现在现场。整整12年素未谋面,但是彼此始终心神挂念的三个人终于相见了。当晚,导演们还特地请来了丁又专正在资助的贫困学生杨思雨,老、中、青、少上演了一场春晚“爱心剧”。
此情,此景,当时感动的是醴陵全城,助学老人、贫困学子和爱心人士之间的故事让大家唏嘘、感慨:陈自绪老人已是一个年近八旬的高龄老者,但是仍在骑着一辆单车奔波于醴陵城乡的各个角落;他只是一个并不宽裕的普通农民,但是给社会累积和创造的巨大“财富”无人可比;他还是一个只有五年小学文化的普通凡人,但是对学校和教育奉献了极大的关注……
助学“初体验”
熟悉陈老的人都知道,他今年82岁,坚持义务助学的善举已经整整19年。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这条“爱心之路”呢?
1999年,陈自绪老人已经64岁,还在村上当干部的他有一次出差湘西张家界。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老人偶遇几位戴着斗笠、光着双脚的小学生。从孩子们的交谈里得知:他们中有的还没有交上学费,有的正在面临父母打算安排辍学,有的甚至连中饭都没有带。那一刻,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自己的童年,不正是因为家里穷才不得不只上五年小学吗?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醴陵农村应该也有不少这样的穷孩子,他们也都是这样吗?
出差回来后,陈自绪老人立即着手初步了解,结果证实了之前的分析、判断:醴陵有的地方位置偏远、交通闭塞;有的家庭因灾致贫、因病致贫;有的农户本身底子就很薄……在城乡各地,因贫辍学和不能升学的孩子确有不少。随着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步步深入,老人萌生的义务助学念头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越来越强烈了。尽管老伴担心、儿女抱怨和亲友反对,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艰难的义务助学之路。
助学“初体验”,陈老很快尝到其中的超级艰辛:在大林乡某学校,一位负责人怀疑他是骗子,毫不客气的将他“礼送出门”;株洲市公安机关一个姓胡的政委带领20多名干警前来助学,这样一件好事却被乡邻、亲友们谣传老人被抓。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两件事过后,陈自绪老人义务助学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他帮助贫困学生的信心反而更足了。
老人“四件宝”
去过陈老简陋寓所的人,都会被他的助学“四件宝”震撼和折服:义务助学车、走访足迹图、学生档案柜、善款收发表,它们都陪伴和见证了老人爱心助学路的点点滴滴:
义务助学车。起初就是普普通通的自行车,现在已经换成电动车。十九年来,陈自绪老人已经骑坏了11辆,累计行程超过了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三圈。不管是什么车,他总会选择在车把手的前侧,挂上一块写有“风雨兼程欲何求,惟企学子成栋梁”的牌匾。一个老人、一辆自行车、一块牌匾,这样的图景深深刻进了人们的脑海。对于渴盼读书的贫困学子们来说,这样的画面更是挥之不去的暖心记忆。
但是,这样一条助学路谈何容易啊!在此过程中,陈自绪老人遭遇过被怀疑金钱骗子的尴尬,面对过被责令莫管闲事的困惑;走访调查的路上,他记不清有多少次被狗追咬,记得清有多少次摔下山坡;忍饥挨饿和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单车爆胎与精疲力竭也是很小的事,皮破流血甚至断掉肋骨才能算是大点的事。尽管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但陈老的决心与信心始终没有放弃和动摇。他越是深入调查,越是深有感触:这些孩子们,实在是太需要帮助了!
走访足迹图。其实就是一张早已泛黄,并且用透明胶反复“加固”过的醴陵市政区图。从“浏阳县”的相邻地域标注里,可以看出它的出版年代久远。在这张地图上,陈自绪老人用毛笔小楷写下了“红点留下我的足迹”这行字。他说:每次新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图上增加一个红点。义务助学19年,这样的红点已经添加了600多个,基本涵盖了醴陵所有的镇、村,甚至是所有的组。并且这幅地图上看得出来,越是偏远贫穷的山区,老人留下的红点越发密集。“5月27日早晨5时30分,骑车去官庄中学;7时20分到,学校无人,决定去小横江村双江寺组探访贫困学生;8时10分到参甲坡,步行55分钟,到去年资助的一对双胞胎学生家;13时,去小横江小学,找学校推荐两名贫困生;14时,步行5公里,去官庄中学初一贫困学生赖暮英家;15时30分,步行1个小时,来到鹅颈村宋家坡组贫困学生胡宾家;16时50分,返程;18时40分,到家。”这是陈自绪老人的一篇走访调查日记,它记录着2014年的一天行程。当天,老人骑车、步行了100多公里,走访了两所学校、两个村的三个组,以及四名受助学生。这样的情形,就是老人十九年义务助学路的基本常态。
学生档案柜。收纳的是贫困学生们的各种资料。无论是孩子照片、家庭情况,还是学生资料、走访记录,老人都整理得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十四盒、一大排,这样齐全规范的贫困学生档案,就连前来调研的教育部门负责人也被深深折服。大家更加惊讶的是:陈老随手抽出一盒贫困学生档案,瞄一眼学生名字,就能说出他家的基本情况。“小刘的父亲是老实的农民,母亲来自云南勐海县,没有身份证,现在还是“黑户”;小邱的父亲因为生病难受喝农药自杀,母亲跟人跑了;小程三姊妹,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农忙来不及做饭,就用开水加盐泡冷饭充饥;小燕的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嫌弃两母子离家出走,她跟外婆生活;小吴的父亲患有癌症,母亲有痴呆,土砖房雨中坍塌,现在寄居亲戚家……”对于这些,陈自绪老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孩子们的情况装在柜子里,也装在老人的心里。这样的走访调查笔记,陈老已经写下了600多万字。
善款收发表。见证的正是陈自绪老人义务助学19年的累累成果。每一批善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一笔资金如何收进、怎样发出?他对这些都有严格、规范并且清晰的台账记录和经办手续。因此,信任陈老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他的义务助学路也就越走越宽。毕竟,一个没有职业、家住破旧土坯房的老农扶贫助学,总会让人产生几分疑惑和担心。“我一般都是带着资助人助学,不直接经手钱。当资助人不方便时,就请老师和学校打票据或收条,我再转交资助人。这是2011年寄给广东省中山市的资助人黄先生的票据复印件,他的3900元爱心款是怎么用的,写得很清楚。剩下300块,黄先生说可留作我的助学用费。但是4月份,我给黄先生复信,告知剩余钱款资助了阳三石小学父亲已经病故的罗贵兰同学,并且附上了证明。”这是老人对一笔爱心助学款的详尽描述。助学19年,他把诚信看得越来越重。老人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唯有如此,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助学时,才会想到你和信任你。这,是义务助学能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
老人“感恩日”
今年正月初六,已经被划入醴陵城区的五里牌村陈自绪老人寓所前。上午九点开始,四面八方赶来的孩子们已经络绎不绝。给敬爱的“陈爷爷”拜年,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这样的约定俗成,现在已经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初六这天,来的是城乡各地中、小学生;初七这天,来的是外地求学和毕业工作的大学生。总之,这两个重要的日子,现在每年都会在校园里的贫困学生中口口相传。十多年里,它也始终鼓舞着老人坚持义务助学的信心与决心。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助孩子懂得感恩,但是可以被老人接受的,也就是这样的每年正月上门祝福。每年此时,老人还会备下午餐招待大家。
不被很多人知道的是:其实,助学老人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感恩日”。借用醴陵民俗请吃春饭的名义,他每年都要请来过去一年里,帮助和支持比较大的各界人士,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心感谢。老人总会提前预备好二到三套桌椅,并且逐一电话通知。在餐桌上,他总要逐一敬酒,挨个谢谢。
从1999年3月算起,陈自绪老人的义务助学路已经整整跋涉19年了。在此过程中,他走遍了醴陵全市先后设立过的569个村、449所学校,写下了600多万字的调查日记和电话记录,累计筹集到爱心资金700多万元,一共资助了1377名贫困学子。因为老人的付出,渌江两岸多走出来345位大学生。这样的义薄云天善行感动了社会,也获得了不少的好评:中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五老”十佳品牌先进代表、湖南唯一代表;全省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关工委突出贡献奖;第一、第二届感动株洲十大新闻人物;醴陵市首届道德模范等。
现在,陈老的义务助学路已经越来越顺了。每年都会有很多善心人士慕名前来,向他放心的托付爱心助学款项,老人现在每年都能筹集到50万元以上的善款,可以资助到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 下一篇:向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