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株洲英雄辅警汤梓华
株洲文明网 2016-08-29 11:15:00

  31年前,年轻帅气的小伙汤梓华,向往军营,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中学毕业后,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4年军旅生涯,除了英气逼人,还烙下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退伍后,汤梓华成为辅警。他特别自豪,和妻子出门散步,也穿着制服。

  8月23日,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横穿铁路时跌倒,汤梓华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救助,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生永远定格在51岁。26日,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市殡仪馆举行,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闻讯前来,为他送上一程。

  儿子汤宇两次不能自持瘫坐在地,“父亲自小教育我们姐弟工作要兢兢业业,做人要有担当,他是用生命做了榜样。”

  前来送行的株洲市民张阳红了眼眶:“平凡的人,刹那间选择无畏壮举,他是个英雄。”

  一个军人

  1965年,益阳市欧江岔镇湘联村的一户农家添了男孩,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五个孩子。父亲说,叫梓华吧,他希望儿子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人生绽放光彩。

  从小喜欢看打仗电影的汤梓华,开始向往绿色军营。中学毕业,担心父母不同意他远离家乡,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

  直到大红的参军喜报送到家里,父母才知道梓华要远离家乡。母亲舍不得,以泪洗面。汤梓华入伍那天,只有父亲去车站送行。

  汤梓华的部队在广东省湛江市。入伍第二年,他当上班长并入党,随后带了两年新兵。

  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连队参加抗洪抢险,每次他都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战友陈建国说,“在广东高州、化州抢险时,他不顾危险驾驶冲锋舟,一次次给受困人员送物资、解救被困人员。群众脱险后,他回到营地瘫倒在床上,不到3分钟就打起呼噜,太累了。”

  陈建国说,每次抗洪抢险,作为班长,汤梓华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冲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一间平房

  退伍后,汤梓华成为株洲北站派出所一名巡路辅警,在清水路附近巡逻。

  哥哥汤完成有一次到弟弟家串门,发现汤梓华额头有个长长伤疤,急忙问,咋回事?

  汤梓华轻描淡写,巡查铁路时抓小偷,被人砍伤,额头上缝了十余针。汤完成可急了,孩子都大了,换个安全点的工作吧,免得家人提心吊胆。

  汤梓华嘿嘿一笑说,放心吧,干了这么多年,习惯了。对这铁路呢,也有感情了,离开了,觉都睡不着。

  单位相关负责人说,汤梓华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敢于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维护铁路运行秩序作出了贡献。

  在汤梓华牺牲的路口,巡路辅警沈清政和程文仍在继续值守。

  “清水路这段路最复杂,铁路上还有两个非法通道,每天居民横穿铁路现象不少,巡路工作越是节假日越忙。”与汤梓华共事10年的沈清政记得,前年除夕,当班离家较远的同事想回去吃团圆饭,找到汤梓华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汤梓华马上应承下来,当别人除夕夜灯火辉煌合家团圆时,他独守铁路维护安全。”

  程文和汤梓华一起工作了15年,对这位老哥们最深的记忆是:“同事提出代班或换班,他总是爽快答应,从不拒绝。他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汤梓华的家,就在工作岗位的铁路附近。那时是一间平房,房间内只有简单的床、衣柜、燃气灶、电视机。房屋低矮,白天也必须开着灯,周边没有邻居。

  27年辅警生涯,汤梓华的除夕夜都是在这间简陋的平房小屋内与家人度过的。原因很简单,离单位近,有事好及时处理。

  妻子杨月华说,我不怨他,只想一家人守在一起过日子:“但今年的除夕,这间平房,他再也不会干完活后走进门了……”

  一个道口

  8月23日8时50分,夏日的清晨,有难得的凉风掠过人的脸颊。

  汤梓华早早来到清水路段巡视。家住附近的70岁的陈老太,正要横穿铁路。

  沪昆铁路下行线,蓝天下笔直的铁轨,被太阳照射后发出耀眼的金光。一辆列车正开过来,拉响长长的鸣笛声。

  突然,陈老太脚被绊了一下,整个身体倒在铁轨中央。耳边是刺耳的列车鸣笛,眼前是疾驰过来的列车,可是脚被夹在铁轨中,怎么也拔不出来。

  汤梓华一个箭步冲过去,拉住老人的双臂,将她使劲往铁轨外面拽。一次不奏效,又一次……

  刺耳的鸣笛声中,列车风驰逼近。路人高喊:“来不及了,放手,你快跑……”

  仿佛没有听见,汤梓华拉住老人的手仍在努力。火车疾驰而过,老人被拖行十几米,而汤梓华也倒在铁路边。鲜血,浸透了铁路边的沙石。

  “他一直想搭救老人,想帮助她离开铁轨。只要放手,他是来得及逃生的,但他一直没有撒手……”目睹壮举的路人说。

  48年前,也是在株洲,3个孩子在铁轨上玩耍,一列火车正飞奔而来。千钧一发之际,11岁的株洲小英雄戴碧蓉向轨道飞奔过去,救出孩子,自己失去了左臂左腿。48年后的今天,舍生救人场景再现,再次撼动人心。

  照片中的汤梓华,短发,标准的国字脸,白色衬衣黑色西裤,他只是看着前方,魁梧的身躯透着军人的威严。

  连日来,妻子杨月华一直抱着丈夫的照片,仿佛丈夫还在身边,“他把工作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我想把他安葬在株洲,他依旧可以看到自己的岗位,喜爱的铁路……”

  夜深了,清水路旁那间简陋的平房,灯光孤独地亮着,仿佛和杨月华一起,等待那个再也回不来的男人,那个舍身救人的英雄。(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

作者:刘平 成建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