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瓷艺泰斗吴寿祺:创烧釉下五彩艺 倾囊相授传后人
株洲文明网 2018-06-13 09:30:00

  追寻吴寿祺,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先生于1975年去世,至今已有40多年。作为醴陵瓷艺泰斗,吴寿祺培养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陶瓷艺术大师,将釉下五彩技术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可这两年随着吴老的弟子邓文科、陈扬龙、温月斌等大师相继辞世,了解吴寿祺生平事迹的人越来越少了。

  几番周折,记者终于联系上他的一位在世弟子——79岁的原群力瓷厂技师黄瑞岐。6月6日,在黄瑞岐老人家里,他向我们回忆起吴寿祺生前的点滴……

  参与创烧“扁豆双禽瓶”

  “说起老师和釉下五彩的往事,绕不开一个大人物——熊希龄。”黄瑞岐将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

  1906年正月,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所陶瓷专科学校——湖南瓷业学堂成立。熊希龄和日籍技师从各窑户中选拔了30名熟练工人编入速成班,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吴寿祺被选中。

  “老师曾在沩山学习,做粗瓷碗。在瓷业学堂,爱好美术的他,得到日本技师专业点拨,线条、着色、构图、烧制等技艺大大提高。”

  毕业后,吴寿祺供职于湖南瓷业公司,又幸运遇到陶瓷美术大师张晓耕,他经常向这位才华出众的书画家请教。

  “从那时起,老师就逐件研究陶器,特别是有不正之形、偏塌之底,或者瓶面有接缝痕迹,颜色变化不等的陶器。他说,只有知其毛病,用心改良,才能成为好手。”

  吴寿祺这批人共同努力,研究出青草、海碧、艳黑、赭色、玛瑙红五种高温釉下彩颜料,采用“三烧制”工艺,创烧出前所未有的釉下五彩。

  不久,吴寿祺和同事们创作了“扁豆双禽瓶”。1915年,这一作品因摘得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而闻名于世。

  抢救性传承五彩瓷艺

  战乱年代,醴陵瓷业遭遇毁灭性打击,釉下五彩技术濒临失传。解放后,有关方面筹建湖南陶瓷研究所,派人四处寻找釉下五彩技术传人,在偏僻的山村寻访到了吴寿祺。

  彼时,吴寿祺已经年近古稀,隐居家乡务农数十年。他本有年纪大了、手艺生疏等顾虑,但最终答应“出山”——醴陵瓷业需要振兴,釉下五彩技艺不能失传!

  1956年6月,湖南陶瓷研究所招收首批10个学员,吴寿祺亲自带5人。3个月后,陶瓷研究所再招第二批8个学员,黄瑞岐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18个人被分配给3个老师带。有人攻山水,有人习青花,我学的是彩塑,不归吴老带,但我们也常向他请教。他授艺毫无保留,从不分门派。”黄瑞岐回忆。

  吴寿祺还在晚上主持业余美术培训班,亲自授课。那时候,吴寿祺总是头天就把画稿准备好。上课时,他在黑板上画样稿,让学生知道从何处下笔、线条如何勾画。“有时候,大家没看懂,他就耐心讲。有时候没看清,他就干脆用粉笔再画一次。”在黄瑞岐印象里,老师话不多,但很和气,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我常找他看习作。他总是先鼓励,然后再谈哪些方面如何改进。”

  吴寿祺先后主持了13期陶瓷绘画美术培训班,培养出学生300多人。他的学生中,有近百人成为醴陵窑及其他各地瓷厂在釉下五彩方面的顶尖人才。

  “釉下五彩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釉下彩艺术永无止境,需要几代陶瓷人用智慧不断提高和完善。”黄瑞岐说,这是吴寿祺给后辈们留下的一句经典训言, “他想告诉我们,釉下五彩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在黄瑞岐看来,吴寿祺极具个人艺术风格。比如,他的釉下双勾有极深的功底,特别善于铁线描(线条从始至终都是像铁丝一样均匀)和钉头鼠尾描有机地揉合。

  但吴寿祺不是一成不变的。“他70、80岁了,《九秋》花瓶、图案开窗等作品,还在不断创新。”黄瑞岐说,吴寿祺还提议和主持了省陶瓷研究所“三烧”改“两烧”、青釉改白釉、柴窑改煤窑、试制薄胎瓷等四项改革。

  历史总是前进的。时下最受追捧的釉下五彩,和吴寿祺时代已大不相同。

  吴寿祺师从日本技师,上色讲究浓墨重彩,但现在,比醴陵釉下彩更知名的是淡彩。黄瑞岐认为,从醴陵釉下五彩重彩到淡彩的发展,离不开吴寿祺等前辈对后辈的教育和鼓励。

  1964年,其弟子张际云设计了淡彩白牡丹莲子茶具,成为醴陵淡彩设计第一人;2000年后,陈扬龙和徒弟黄小玲等人,将淡彩推上“禅在花草中”的高峰;现在,还有一批年轻人用更时尚的方式表达淡彩……

  “吴寿祺老师为醴陵瓷艺界留下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激励着我们将醴陵瓷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黄瑞岐说。(株洲日报)

作者:朱洁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