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陵老红军马松生:战斗中,他是英雄 建设中,他是劳模
株洲文明网 2018-06-15 10:14:00

  来到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影像展览厅,一张50多年前毛主席来茶陵,与县里部分领导在茶陵县委常委楼前的合影格外醒目。

  照片中,有一个人坐姿与众不同——坐在前排最左侧的一位老人,左腿弯曲,右腿稍直,上身尽可能保持端正。他就是放弃休养回乡搞建设的老红军马松生。

  如今,马松生虽然过世了22年,但他的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着。

  白求恩给他做过3次手术

  在儿子马吉林的眼中,父亲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就像抗日电视剧里主角那样,身先士卒,不畏牺牲,为了掩护战友们撤退,他敢一个人断后!”说起父亲的参战经历,马吉林格外自豪。

  1929年,21岁的马松生参加红军,两年后入党。他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经历大小战斗900余次,3次负伤。

  “战争年代,他对战友情看得特别重。”马吉林说,长征时,父亲已是连指导员。过雪山时,他先后为7名战士扛过抢,加上自己的粮食、被包等物资,负重100多斤。即便这样,他不忘鼓励战友,带领全连战士安全爬过雪山。因此,他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模范连指导员。

  1938年8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井陉煤矿战斗中,马松生所在部队受命阻击日军,协助八路军一二○师主力部队转移,他独自一人断后,在阵地上用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一发炮弹落在旁边,将他的右腿炸伤,他咬牙匍匐前进了3里多路,遇到前来接应的战友。

  他在病床上一呆就是3年多,前后经历了7次手术,白求恩给他做了3次,才把弹片全部取出。痊愈后,他担任部队医院院长,多次带领受伤战士和医护人员躲过了日军搜捕。

  放弃休养待遇回乡务农

  马松生的大女儿马红陵,其实有一个曾用名——“马茶陵”。他的妻子李胜华曾笑话他:“你这个茶陵牛,走遍天涯海角都忘不了老家茶陵。”

  “当时同学都笑话我,在我的央求下,父亲同意我改名,但只改一个字。”马红陵告诉记者,老家茶陵一直是父亲心中最牵挂的,是他宁愿放弃团级干部待遇也要回来的地方。

  因身体原因,1949年,组织上安排他在张家口休养,享受团级干部待遇,配备了通讯员和马匹。但得知家乡解放的消息后,他十分激动,总想回家看看。

  1951年,马松生请假回到了阔别22年的故乡——茶陵县马加乡(现腰潞镇马家庄村),那时的马加乡被列为全县三类乡。“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多次向领导请求,带着妻子儿女回乡搞建设。1952年6月,他的请求得到上级批准。

  “跟父亲回茶陵时,我才5岁,茶陵的条件无法与张家口比,但父亲总是教育我们,吃点苦不算什么。”马红陵说。后来,她学会了割草、捡粪、种菜、锄地等农活,成了家里的好帮手。即使父亲当了副县长,她仍留在老家上学,帮助母亲照顾幼弟。孝顺、顾家、吃苦耐劳,一直是我向父亲学习的优秀品质。

  曾获“八一”纪念章、劳模勋章

  来到马松生老家,曾经的老房子早已变成了笔直的省道,农田里溪水潺潺、绿苗连片,不远处一间砖木结构的仓库有些突兀地立在路旁。仓库里面堆满了农具和杂物,透过斑驳的旧墙,我们努力找寻马松生当年在这里忙碌工作的蛛丝马迹。

  “这是茶陵第一个水电站——马加水电站遗址,是马松生当年带着村民建的。”马家庄村村民尹中云说,靠着这个水电站,马加村改变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象。

  1952年,马松生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走门串户,进行乡村调查,发现马加乡之所以被列入全县三类乡的原因有三:缺乏党员骨干带头,合作化积极性不高,村里灌溉设施差。

  为此,他和妻子经常上门走访,寻找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农闲时间给他们上党课,鼓励他们投身基层锻炼。家乡兴修水利,他把具体任务分配给他们去完成,仅一个冬天,马加乡就挖了1口水塘,建了4处水坝。

  1953年冬,茶陵农村开始由初级合作社步入高级合作社。马松生四处奔走发动村民入社。有一天晚上,他拄着拐杖前往离家5里远的农户家,不小心跌进田里,赶到农户家时,他满身泥土,感动了对方。

  就这样,马松生总是率先垂范,感染他人。马加乡很快由三类乡变成了一类乡,乡党支部也被评为模范党支部。

  1956年,马松生担任副县长,一干就是11年。“他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母亲曾多次劝他注意身体,可他总不听。”马吉林告诉记者,父亲马松生一身共获得9枚勋章,仅一枚是“八一”纪念章,其他八枚都是省市劳模勋章。“父亲真的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株洲日报)

作者:陈洲平 通讯员 阳童 宋云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