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潮起潮落 看一座城市的校园足球复苏之路
株洲文明网 2016-08-11 08:38:00

 

 株洲足球小将们在场上拼搏。谭浩瀚/摄

  【核心提示】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凭借强大的职工体育基础,株洲足球迎来辉煌年代,在湖南风头无二。

  而后,在中国足球与厂矿经济日益低迷、体育部门“冲金政策”的大背景下,株洲足球,风光不再,黯然“隐身”--前些年,全市比赛,各组别都凑不齐队伍。

  近两年,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校园足球发展,这项关乎德育与希望的足球环节,在株洲又热闹起来。

  然而,复苏之路,总有荆棘--师资缺口、资金不足、场地缺乏以及观念桎梏。

  对于曾有过足球辉煌的株洲来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跑得更快一点。

  潮起潮落

  41岁的李登攀供职于政府部门,闲暇时则服务于株洲狼腾足球俱乐部。谈起株洲校园足球的过往,他叹了口气,语气开始变缓。

  “我印象中最辉煌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李登攀回忆,那时候,一放学,操场上百来号人踢球,“厂与厂之间,校与校之间都有联赛,学生们夏天穿得薄,在煤渣地的操场上踢完球,一身血口子,那也踢,拦不住。”

  实际上,早在1959年12月,株洲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就成立了,并开设了足球训练项目,使一批足球爱好者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曾在当年举办的湖南省职工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1972年,株洲在全省中学生足球比赛勇夺第一名。

  “那时候我们学校踢决赛,中学校长带着全校三百个学生去助威。”李登攀回忆。

  对足球极尽热爱的株洲娃逐渐踢出了名头。“田铁一小当年经常在全省比赛中夺冠,还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足球赛,可以说是劲旅。”株洲市足球主席席正回忆,当时家长送孩子上体校,学足球几乎成了一种时尚。

  事情在1991年起了变化。那年初,省体工会议明确了“女、小、轻、巧、水”的体育方针。株洲体校的足球项目被砍掉。不久后,中国足球大环境开始恶化,再加之部分国企改革而引发的职工体育消亡,株洲校园足球一蹶不振。

  从当初的轻取第一,到如今很难打进全省四强。尴尬的场面还时常上演:2014年,曾是全市中小学生传统足球杯赛的“三好杯”,仅有3支初中队、5支高中队参赛,小学1支也没有。

  “足足让株洲足球断档20年,以前我们和长沙都是同一等级的。”席正叹息。

  “春江水暖”

  7月19日下午三点半,天元区泰山学校,该校足球队的小将们在教练杨嘉正的带领下训练着,传接球、跳格子,有板有眼。孩子们的热情跟天气一样火热。

  同一天,同样的场面,在建宁实验中学、株洲市二中上演。

  校园足球对个人与集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德育,希望。

  近两年,“政策强心剂”可谓一针又一针:去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对校园足球的描述多达17处;去年8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正式公布,一系列要求被细化……

  株洲迅速响应,“死水”开始回暖。

  2014年,株洲市校园足球推广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个融合了教育、体育、发改委和财政等部门的组织,极大地推动了株洲校园足球的发展。据统计,两年间,株洲国家足球示范校达到33所,共有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校园足球培训竞赛活动,占到学生总数10%以上。

  “这两年政府对校园足球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球场还是训练设施,都越来越好,孩子们热情也越来越高。”泰山学校足球队教练杨嘉正说。

  株洲校园足球坚定地走上复苏之路。近年来,株洲市结合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多方筹资6000万元,建设了一批足球场地。目前,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80%实现了小学有2片5人制球场、初中有2片8人制球场,高中11人制、5人制球场各一个。

  比赛多起来。荷塘区的“区长杯”,石峰区的“火车头杯”,市一级的“市长杯”……去年,株洲各级校园足球联赛纷纷建立。据统计,仅2015年,株洲举办班级、校级、县级、市级足球比赛1500余场。通过赛制设置,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锻炼队伍的机会。

  除了场地、赛事等“硬件”外,“软件”也在升级。自2015年3月开始,株洲市教育局出台政策,要求各初中、小学每周开设1节足球教学课,高中开设足球选修课。同时,特色足球教材也走进了株洲各个校园。

  “关山”几重

  来势喜人。但随着校园足球逐步向广泛深入迈进,摆在面前的三道难关急需跨越。

  首先是场地问题。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目前,株洲市内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像样的足球场。而在农村,问题更加凸显,据某农村初中学校校长透露,“学校的足球课,就在篮球场上搞,只能提供一个足球。”

  其次是师资缺乏。记者在泰山学校采访时,杨嘉正告诉记者,他其实是数学老师。事实上,泰山学校并不是孤例。在编制缺少、人才缺少的情况下,市内仍有很多学校达不到“1000人以上的学校要配1个专业的足球教师”这一要求。

  “一方面,高校足球专业毕业生‘一生难求’,另一方面,很多退役的职业球员却又没有教师资格证。”株洲市校园足球推广办公室主任黄作军坦言。

  近年来,尽管全市有400余名非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接受了足球业务培训,并拿到了培训证书,但远远满足不了蓬勃发展的校园足球运动的需要。

  缺资金,可以想办法多渠道筹措;缺教练,可以通过外聘、培训予以缓解。然而,一旦发展理念不对,路走歪了,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弥补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急功近利”,一心想“出成绩”,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参与进校园足球中来,这与校园足球注重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真正意义上,没有领导不重视。主要是家长怕孩子锻炼受伤、怕影响成绩。”黄作军认为。

  “怕受伤”,确实是最大的观念问题。“有一回我想组织比赛,校长跟我讲,‘你们这些打球的、踢球的,不准搞,不要给我摔断了胳膊。’”株洲市内某民办学校足球老师告诉记者,更为讽刺的是,该老师具有教练员资格证,但学校常备队伍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家长的观念近几年有很大变化,再加上升学通道也宽了,我接触的大多数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有个好身体,能全面发展。”建宁中学副校长陈桂红认为,现在,足球“传”到了校长脚下,学校领导层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因为担心安全事故而“望而却步”。

  “荷塘模式”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数据显示,株洲目前能参加班级以上比赛的是5.5万人,但学生规模是50万人,这个比例颇为悬殊。

  在黄作军看来,当务之急是提升足球文化氛围。据了解,近两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开展了足球嘉年华、青少年足球夏令、足球明星进校园、小球王评选等足球主题活动。不过效果还有待检验。

  “今年高中联赛决赛去颁奖时,观众都没几个,我很惊讶,这意味着不少教练员、学校对足球文化认识不足。”黄作军坦言,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更多的足球活动。

  师资等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该如何解决?今年4月,荷塘区成为株洲市唯一一个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试点县(区),该区的创新举措或许提供了新思路。

  2014年9月,荷塘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一级的《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一个月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株洲民间老牌俱乐部狼腾足球俱乐部开展合作。该俱乐部主教练员和学校骨干体育教师成立“足球教师联盟”,对全区的足球训练的顶层规划、课程开发、特色教学等进行指导。

  在初期合作中,狼腾俱乐部向荷塘区各学校派出一名专业足球教练员,从事课堂教学、体育老师培训等活动,并帮助每所学校打造足球体系。“每个班必须有队伍,每个学校都有比赛。”荷塘区校园足球专干谭杰介绍,今年三月,荷塘区还遴选了小博士星城幼儿园、荷塘区幼儿园等七所幼儿园为“娃娃足球试点幼儿园”,开始了足球幼儿教育和幼儿足球文化建设。

  同时,该区严格建立考核体系,各学校校长为校园足球第一责任人,把校园足球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校长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足球课的考核,也细化到颠球次数、传接球成功率等指标上。

  效果显而易见。在去年的“市长杯”比赛中,荷塘区戴家岭小学拿下冠军。事实上,该校去年才正式组队。连续两年的国家级足球特色校评选中,荷塘区都有学校上榜,目前已有6所。

  “校园足球,要在普及中抓提高。”谭杰介绍,去年11月,荷塘区联合狼腾俱乐部在全区各小学中选拔了96名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成立了4支区小学生精英足球梯队,区教育局聘请俱乐部精英教练员利用寒暑假和每周五、六、日进行集中训练,公费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1992年,徐根宝国奥队失利,李登攀觉得很心痛,写了几千字的信寄给中国足协,没回应。后来,他又写信给中国足球报的记者。收到的回信里有句话:坚持这样的热情,中国足球一定有希望。

  而今,对于株洲的校园足球,李登攀抱着同样的信念。(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

作者:吴楚 实习生 李振宇 赵明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