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新风荡城乡——解码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株洲文明网 2023-03-30 15:13:00
  三月学雷锋,攸县“锋味”浓。
  月初,攸县启动“雷锋家乡学雷锋 重振雄风我先行”志愿服务集市活动,推出11道“锋味”套餐;月末,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文明盛宴常有,文明细节常见。文明新风为何常驻攸州?答案就在攸县持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径,把新思想、新风尚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
  近日,记者深入攸县城乡大地,在重振雄风的“三大会战”“六大行动”中,感受这股文明新风激荡的磅礴力量。
攸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株洲日报通讯员/刘希柯 供图
  重温一份荣光的赓续
  早春三月,寒意未消,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乡贤馆却暖意融融。
  琅琅的读书声从古朴庭院里传出,寻声而入,孩子们正在诵读《弟子规》,“陪读”的家长也忍不住跟读。
  这温馨的画面背后,是攸县基层改革探索又一次创新。2021年5月,攸县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学校+社区”结对的形式,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最后一公里”,给留守儿童再造一个“温暖的家”。
  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学生占比达70%。在这样的背景下,攸县将教育主题纳入基层改革探索,致力打造“湘赣边教育事业发展样板区”,这无疑切中了“建设幸福株洲”的应有之义,也扣好了重振攸县雄风的“第一粒扣子”。
  事实上,“崇文重教”是攸县的显著特征。历史上,攸县文人墨客层出不穷,文化气息浓厚,是中南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元代著名文学家冯子振,就是攸县人引以为傲的名人典范,诞生了“一夜间赋出百首咏梅诗篇”的文坛佳话。
  “敢为人先”,攸县也不遑多让。从全国有名的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到首创国务院认可的“城乡同治”经验,再到“门前三小”跻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经验典范,让攸县写活了“草根故事”。
  重温一份荣光的赓续,攸县在等待一个契机。
  2018年,攸县成为湖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2019年升级为全国试点县。“打造志愿服务之城,浇灌全域文明之花”,成为这把“钥匙”。
  很快,攸县确立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以“门前三小”为阵地,自下而上、四级构架、覆盖全县,趟出一条文明实践的新路子。
  ——点面结合垒好前沿阵地。一方面,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架构的基础上,将“门前三小”工程延伸一级,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四级规阵”;另一方面,采取文明单位和乡镇(街道)结对的方式,全力支持阵地建设,利用区域资源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区域特色,也让一批特色阵地脱颖而出。
  ——多彩活动积蓄向善力量。以“1+32+N”的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把志愿服务活动与中心工作、民生热点、群众期盼结合起来,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日日有活动。
  ——软硬兼施擦亮金字招牌。率先在全国自主研发“攸悠我行”APP管理系统,对全县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积分管理、礼遇褒奖等情况进行动态终身积分大数据管理;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考核细则,将志愿服务活动积分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前置条件,对年度积分低于30分的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
  文明实践之花在攸州盛开,百姓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干群的鱼水关系更紧密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更纯净了,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在升腾。
  讲好一个乡贤的故事
  3月9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刊发的头条文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大干部群众热议文化强国建设》,在株洲人的“朋友圈”广泛传阅,文中专门点赞了攸县的“门前三小”。
  “春光明媚,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网岭镇北坪村的小广场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福元正带领乡亲们编排文艺节目。”文中描述的场景,在攸县遍地开花。
  从2019年起,攸县全面推进“门前三小”建设,在老百姓家门口建设一批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把文化种在门前,把服务送到门口。”攸县县委书记李鹏程如是说。
攸县春联街道山背社区沙坪“门前三小“的小讲堂。攸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事实上,“门前三小”建设,要从一位退休教授返乡种文化引发的“星星之火”说起。
  2008年讲起,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回到攸县老家,看到乡邻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精神生活却依然匮乏,于是与妻子杨莲金商量,拿出积蓄建起了一间农家书屋。
  慢慢地,来看书的人多了,书屋的规模也扩大了。夏昭炎又以书屋为依托,在村里开办道德讲堂,经常给乡邻们讲孝道、谈美德,讨论时事政治,普及法律法规。有了这间少儿假期学校,孩子们假期的文化生活有了落脚点。
  他妻子杨莲金也没闲着,组织村里的妇女和老人,白天在风雨棚里做保健操,晚上在同心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村里还组建了文艺队、体育队,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那些年,正值攸县推进当地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百姓呼声与政府担当双向奔赴,一拍即合。2017年,“高桥农家书屋”经验开始在全县推广,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有了一个新名字——“门前三小”。
  丫江桥镇新杉岭村建“门前三小”,村里号召村民踊跃捐款,86岁的村民刘石根执意要捐出2000元养老金,村里不肯收钱,他就写“请愿书”:“屋场建好后,不用一个人冷冷清清待在家里,在旁边看村民搞活动也是一种幸福”。网岭镇株形村倒木冲组的“门前三小”,管理员在职教师陈正德、皮小艳夫妇,为了在家乡开设公益国学班,他们主动申请从县城调到了偏远的槚山中学。黄丰桥镇柏市社区的“门前三小”,让曾经为了争地基大打出手的两户村民,在一起组织活动、排练节目的过程中,重修旧好……
  近几年,攸县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1.1亿元,建成“门前三小”点816个,打造示范点105个,基本覆盖了全县每个村、每个组、每位群众。原来老百姓需要走几十分钟才能享受到的文化服务,现在10分钟之内就能享受到,而且更经常、更丰富。
  讲好一个乡贤的故事,小广场跳出了大健康,小书屋读出了大天地,小讲堂讲出了大道理。前不久,攸县“门前三小”建设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得到中央改革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点赞。
  扭转一种风气的蔓延
  不久前,攸县石羊塘镇洲上田村农村公益性公墓迎来一例逝者骨灰入葬。
  现场没有喧哗的锣鼓,也没有冲天的鞭炮,但不缺亲人们的深情送别,整个入葬的过程简洁、肃穆。
  “公墓不到一平方米,周边绿水青山环境好,我们都能接受。以前办丧事开销要十多万元,把这个钱节省下来用于老人养老、小孩教育,更好。”逝者家属说。
  洲上田村公墓,由村民自发自筹自建,选址依山傍水,占山地面积29亩,总投资达到150万元,建成墓穴位1980个,同时建成的还有进入公墓的水泥路、墓区绿化等殡葬附属设施。
  “光是筑坟就节约了近万元开支,现在村民慢慢接受了农村公墓这个新事物。”石羊塘镇镇长杨溢说。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影响不好,群众负担加重。为扭转这一陋气,石羊塘镇把“丧事简办”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内容。出台不鸣火铳,不邀戏曲、演出团队,不火化不抚恤等“七不”规范,提倡文明治丧、节俭治丧、生态节地方式安葬等“七倡议’,向丧葬陈规陋习说“不”。
  起初,响应者寥寥。洲上田村党总支书记贺金春心里清楚得很,“酒菜往好里挑、鞭炮往多里放”的习俗,哪能说改就改;逝者为大,丧事简办对村民来说,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破冰,关键看效果。村里一位老党员过世,家属提出入葬农村公益性公墓。“前后花费不到3万元,连抬棺的24个‘金刚’也省了。”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有触动。
  同样感触深的,还有渌田镇人大主席刘美兰。该镇首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凤凰山公墓建成后,“死人”与“活人”争田地的问题解决了,坟包越修越大、丧事规格越办越高的风气刹住了,“孝与不孝”不再看谁家办丧事花钱多少。
  倡导殡葬改革,成为攸县开展新时代社会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该县建立红白理事会机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按照不砍树、不上推土机、不硬化的理念,将陵园建成公园、装扮成花园,打造成传统孝道文化传播园,先后在石羊塘镇、网岭镇、丫江桥镇等地打造了一批示范点。
  一笔笔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取消县殡仪馆收费项目16项,降低收费标准项目17项,实行整体降费31.35%;对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的乡镇(街道)当年奖励10万元,对居民逝世后火化视具体情况补贴;对实行少占地、不占地等节地安葬方式的进行奖励;对自愿上交棺木的抵扣墓位管理费……
  推进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文明实践的根基更加深厚了、内涵更加丰富了,重振攸县雄风的精神动能更强了。(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晓聪 谭云波 黄星)
作者:
编辑:徐 艺能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