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株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株洲文明网 2017-04-14 09:08:00
  日前,记者来到湖南株洲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文化广场,上午10时,尽管下着小雨,村民们依旧兴致勃勃地排练着广场舞,不远处的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下棋、聊天,好不热闹。

  “广场这块地,从前是个‘500年历史’的臭水塘!”谈起变化,67岁的村民丁慢清乐了,“现在建成了家门口文化健身广场,我过来下下棋,老伴打腰鼓。孙子假期也愿意回来玩,挺好!”

  如今,丁家垅村在村民小组和屋场建设起了3个家门口的小广场,在这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逐步破解。

  依靠党员盘活资源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农村尤其让人头疼。按照行政区划,文化活动场地通常都在村部,这并不能解决稍远地方村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合并自然村之后,有的村面积有几十平方公里,村民要走半个小时40分钟才能过来,实际是很不方便的。”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的攸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文志辉说,基层党员发挥智慧和带动作用,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全县建起了家门口小广场500多个,音响灯光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这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访村,七八年停滞不前。后来得力的党员组成了新支部,得知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迫切,于是广泛争取资源,将文化广场建了起来。”村支书丁雪龙欣喜地看到,村民在唱唱跳跳中融洽了关系,也让村干部腾出手来抓发展,各方面工作都焕然一新。

  “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是,应由有能力、有积极性、有责任心、有资源的人来带动,否则,政策再好也难落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2015年曾带队深入株洲多地基层考察,发现多地的农家书屋等由退休党员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党员有热情、有威信、有资源,让他们走到带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岗位上,十分必要。”

  2016年,株洲市综合发展经验,探索在全市文化站创建党员文化服务示范岗,并进行资源倾斜和严格考评。敦促党员搜集需求、集合智慧,建阵地、带队伍,使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人关心、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文化家园有人管理,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借力互联网延伸服务手臂

  “基层要想实现公共文化提质增效,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来提供全天候、便捷的服务,也是重要方面。”巫志南说。

  2015年6月,株洲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湖南韵动文体产业发展公司管理运营的“韵动株洲——公共文体综合服务云”正式上线。

  “我们曾对五县五区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缺乏资源汇聚集成的统一平台,缺少对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与分配;缺乏收集和分析需求,信息资源服务的针对性与互动性不强;政府也缺乏设备运行、资源使用、活动开展、运行保障等情况的基础数据,难以开展量化分析和评估。”湖南韵动文体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曹文杰说,服务云整合了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文化机构力量,让群众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点单,“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会员达3万以上,活动预告1000余次,场馆预订10万余人次。”

  “服务云不仅可以收集需求、实现供需对接,还能实时记录株洲公共文体服务的进展情况,也能对公益活动举办次数、参与人数进行统计分析,有效提高了服务效能。”巫志南说,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对城市十分重要,许多农村地区受自然、交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固定设施的投入和维护费用相对较大,也完全能通过互联网延伸服务手臂,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服务无法覆盖广大农村,提供的服务内容大众化,没有针对贫困人口的特点提供特色文化服务。特别是贫困农村网络覆盖率低,受到网络限制,需要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无法提供。”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副局长谢春利说,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正在探索用移动数字一体机“扶贫宝”的方式,为贫困农民提供定制化、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扶贫宝’是一个内置1T大容量的硬盘,体积小、易于携带。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老年人等的数字资源各具特色,在电视上即插即用。从而让没有联通网络的地方,不出家门就享受到新鲜、实在的文化大餐。”(人民日报)

作者:郑海鸥
编辑:hunzz_xiangr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