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株洲: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破”与“立”
株洲文明网 2017-05-04 09:24:00

  3月2日,株冶集团生产区,伴随“哒哒”的机械轰鸣声,两套生产系统应声倒地,这家老国企的搬迁改造拆除序幕就此拉开。

  几百公里外,株洲县凤凰山。起伏的山脉间,连片伫立的低风速发电机随风而动,生产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寻路绿色能源,中车株洲所开启新一轮追风之旅。

  一破一立,进退之间,恰是这座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工业新城蜕变的写照。

  掌舵沉稳自如,知难勇毅向前。转型发展中的株洲,用智慧与坚韧书写下新的时代答卷。

  传统产业依次退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烟囱处处林立”“一家三代产业工人”……很多年前,这是株洲人津津乐道的光景。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株洲的成长史里,工业,是抹不去的荣光。

  尤其是清水塘。这片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近200家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了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类传统产业。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也让株洲尝尽苦涩。

  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一段时间里,清水塘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许多老工业城市尚未回过神时,株洲决策层便深刻地意识到,老工业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转型,势必要打破沉疴痼疾。2013年至今,株洲两次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关停,一手抓治理,株洲“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夙愿初步实现。

  三年内,株洲关闭小煤窑123座,整合烟花企业300多家;完成保护与治理项目1002个,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退出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529家。

  更加惊心动魄的“断腕之举”还在后头——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拉开大幕。株冶集团转移转型有序推进;4家重点企业、148家中小企业,计划于9月底前全部关停。

  这场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退出”,没有想象中的“波澜曲折”。

  抱着“嫁女”心态的株洲市决策层,用“促引结合”的政策为企业“揽婿”,关停搬迁井然有序。

  “让清水塘恢复‘清水’,让城市找到记忆、回家的路。”株洲市决策层的态度异常坚定。

  优势产业全新突破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这是以历史眼光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城市发展才能“识水性、顺洋流”。落后的传统工业退出舞台,必然引发阵痛,但绝不能因此就退缩。

  阵痛如何应对?城市如何发展?长远目标是什么?

  “推进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株洲市委市政府拨开层层迷雾,辨清发展大势。

  这是精准掌控的智慧。株洲有着无可比拟的工业土壤,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积淀深厚。

  这是高瞻远瞩的谋划。创新升级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绝不能拿着那张旧船票,唱着涛声依旧。”

  2013年8月,中国动力谷在株洲诞生。

  综合利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中国动力谷”的提出,为株洲经济增长新动能破题。

  十二五期间,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轨道交通产业陆续推出中低速磁悬浮、电容储能式轻轨车等新产品,一举突破千亿产值。

  去年,株洲又一举拿下中车三大研究院、IGBT产业化两大项目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株洲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借力政府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扩大,株洲航空产业园、通用机场、千亿大道、机场大道、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航空战略项目相继问世,航空产业步入新纪元。

  继生产整车逾50万辆之后,北汽再次扩大株洲的汽车市场“蛋糕”,二工厂建设稳步推进,汽车产业欢唱进行曲。

  “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0.8%、11%、30%,动力株洲迸发出勃勃生机。

  新兴产业奋力前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如果说优势产业的发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那么新兴产业的跃动,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经过不懈追求和反复争取,株洲终于将国家B型标准保税物流中心“迎娶”回家。

  它的落成,不仅将进一步降低本地和周边企业的物流营运成本,也将聚集一批物流“创客”,引发产业虹吸效应。

  这只是众数产业之一。通过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医药食品四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方发力,多点支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株洲蓬勃兴起。

  2015年9月,长城电脑落户株洲。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贝尔信、麦格米特等众数电子配套企业闻风而至。

  几乎是同时,株洲龙亭龙凤风电场、中电投三湘风电项目、攸县太和仙风电项目落地,株洲的新能源产业步入“快车道”。

  着眼于第三产业发展,株洲商业、金融、文化产业发展也在探索中成长。

  2014年11月,世界零售巨头麦德龙进驻株洲,形成株百、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巨头同城竞争的态势。

  微软、阿里巴巴、华强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向株洲衔来“橄榄枝”,为株洲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可以说,今天的株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城市,而是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宜居新城。

  未来,工业株洲的肌体将更加强壮有力,发展步伐将更加稳健明快。(株洲日报)

作者:任远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