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一年来,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两次深入自己的脱贫攻坚联系点——茶陵县洣江街道渡里村,访贫问计、定策扶贫。驻村帮扶队、村支两委、各级扶贫部门,筚路蓝缕创伟业,渡里村正蹚出一条“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需求走”的脱贫新路。
历时3天,株洲日报记者深入渡里村采访,用笔与镜头记录渡里村人的所思、所想,记录渡里村不等不靠脱贫致富的路径。
渡里村新建的安居房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谢慧/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渡里汇出的好光景
“29000多千瓦时。”6月13日上午,雨后初晴,渡里村新任村主任雷伟登上台阶,查看着村委会旁70kw光伏发电厂的发电量。
“今年1月开始发电的,下半年阳光更好些,一年创收7万元应该不是问题。”雷伟嘴角含笑地说,“这可是村集体实打实的收入啊。”
雷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几年前,村里要打印宣传标语,钱还得村干部咬咬牙自己掏。说起渡里村的集体经济,曾担任过19年村支书的彭冬明“有苦难言”:“没有一点收入,村里好多事都办不了。”
改变,在驻村帮扶队进驻后发生了。
渡里村有地,但多是沙砾地,不长庄稼。渡里村二水环绕,风景优美,但一到汛期经常被水淹。记者初到渡里村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距离茶陵县城仅约6公里的村,会如此贫困——三村合并后,999户4569个村民中,建档立卡时,有130户贫困户、463个贫困人口。
驻村扶贫搞几年,一定要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想法,时时萦绕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自然的心头:“不能我们一走,村民就又返贫了。”
于是,有了村集体的光伏发电站,有了村里的产业发展公司。
“这是杭白菊,现在还很小,但10月份就有收成;高一点的树是檇李,过两年就将挂果。杭白菊收了,我们就种上萝卜。”在村里的稀有水果檇李种植示范园,72岁的村民雷福保倚锄而立,不无骄傲地说。村里近两年来的发展,让他有点“目不暇接”。
“路基本上都硬化了,还装了路灯,桥也修好了,你可别说这是表面工程,扶贫队来了后,带领大家创业,村里、村民的干事热情,都起来了。”雷福保指着脚下的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流转出的100亩土地,与人合作开发,村里的产业公司和130户贫困户占股51%,年年分红。”
贫困户雷初发搭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家从基地分红1500元;我在基地做事70元一天,一年做60天事,也有4000多元。”
去年冬天,基地在檇李树下套种了白萝卜,收了40万斤!“今年开春,我们又套种了杭白菊,已签了每斤5元的保底收购价……”雷福保抢着说。
村支书陈平华会心地笑了:“村里产业慢慢发展,集体经济也搞起来了,大家的信心越来越足。”
站在村里新修成的246米长、8米宽的渡里大桥上,遥望洣水汤汤,陈平华掰着指头盘算:连接城里的村路正拓宽到6米、自来水下半年就可通到家家户户、31套安居房已有村民陆续入住、投资千万的砖厂正在调试设备、乡村农家乐正准备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文洁 邹家虎)
红莲款款开
层层叠叠,随风摇曳,15亩的荷塘,成了渡里村的一道风景。
43岁的雷爱金站在塘边,望着这绿色、闻着这清香,感觉很踏实、很欣慰。5年来,她一家人如同这荷花,脚踏实地,埋头劳作,一步步摆脱贫困的泥潭。
雷爱金,是这片荷塘的承包人。雷爱金一家5口人,她自己患有神经纤维瘤患,公公中风已8年,瘫痪在床,丈夫雷定富身材矮小,别人嫌他力气小,很少请他干活,两个小孩分别为10岁、8岁,还在上学。
一直以来,雷爱金努力地维持着这个艰难的家庭。面对记者,她坚强地说:“有小孩要读书,有老人要照顾,只有霸蛮做事,才有出头之日。”
大自然是公平的。位于洣江边上的渡里村,土壤不肥沃,却适宜种莲藕。5年前,雷爱金夫妇开挖了5亩藕塘。去年,他们又承包了10亩。这15亩藕塘,寄托着她一家人的希望。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这片藕塘中都有他们夫妻俩劳作的身影。渡里村扶贫帮扶队长王自然清楚地记得,去年春节,他晚上12点钟回到村中,经过这片藕塘时,发现雷爱金一家人还在采藕。
种藕,销售是关键。为了占个好摊位,凌晨3点,他们就要驱车赶到近10公里外的县农贸市场去卖藕。
付出总有回报。雷爱金细细算来,藕的年产量有4000公斤左右,卖完后纯收入有近2万元,“起码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扶贫帮扶队来了之后,将雷爱金一家列为重点扶贫对象,进行兜底扶贫。2016年,给她家发放莲藕种植奖补3000元、教育助学金2000元。2017年,她家在村基地产业入股分红1500元。帮扶队还筹措1万元,为她家的新房装好了门窗。
谈到以后,雷爱金充满信心。两个小孩成绩还不错,很懂事,周末在家里主动做家务,还帮着照顾爷爷。这让她很欣慰。(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邹家虎 胡文洁)
编辑:hunzz_xiangr
来源:株洲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