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十年谋一"绿" 株洲一座重工业城市的"绿色蜕变"
株洲文明网 2017-10-13 15:41:00

  一座重工业城市的“绿色蜕变”需要多久?

  株洲用了10年。

  2007年,当长株潭城市群接过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块闪亮的牌匾,一场前所未有的“两型试验”在湘东大地迅速拉开。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工业,是株洲抹不去的荣光,也成了如今改革路上的“沉疴”。“就从工业开始破题,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引领。”遵循这一思路,株洲用10年运笔:

  这10年来,一手抓传统产能: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以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为重要抓手,不断做好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的“减法”和做优生态修复、环保建设的“加法”;

  这10年来,一手抓新动能培育:打造“中国动力谷”,利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深厚积淀,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为株洲经济增长新动能破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

  “在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在山水城市中工业最现代。”徜徉在这个曾经烟囱林立的工业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

  碧水蓝天,“美”在株洲

  从工业“破题”,就得从清水塘老工业区开始。

  这片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近200家重化工企业聚集于此,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一段时间里,清水塘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

  剑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试验”,势必要摘掉这顶“黑帽子”。2013年起,株洲两次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株洲关闭小煤窑123座,整合烟花企业300多家;完成保护与治理项目1002个,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退出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529家。

  更有“断腕之举”,雷霆之势而来。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拉开大幕。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严重过剩、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生产线,株洲的选择是“关停”。而对于那些具备“腾笼换鸟”潜力的企业,株洲的做法是“并转”。

  株冶集团转移转型有序推进;4家重点企业、148家中小企业陆续关停。

  曾经困扰了附近居民数十年的臭气,今天,人们惊喜地发现臭气已经消失了。

  低碳节能,“赢”在株洲

  没有发展的保护,和没有保护的发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最终是要人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让老百姓安居并乐业。

  怎样坚持生态与生产的有机调和?

  “一手抓传统动能转型,一手抓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的思路,为实践指出了方向。

  2013年8月,中国动力谷在株洲诞生。

  利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轨道交通产业陆续推出中低速磁悬浮、电容储能式轻轨车等新产品,一举突破千亿产值。

  2016年,株洲又一举拿下中车三大研究院、IGBT产业化两大项目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株洲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借力政府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扩大,株洲航空产业园、通用机场、千亿大道、机场大道、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航空战略项目相继问世,航空产业步入新纪元。

  继生产整车逾50万辆之后,北汽再次扩大株洲的汽车市场“蛋糕”,二工厂建设稳步推进,汽车产业欢唱进行曲。

  如今,“中国动力谷”成为新动能“奔涌”的洼地:“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0.8%、11%、30%。

  与此同时,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株洲蓬勃生长。

  2015年9月,长城电脑落户株洲。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贝尔信、麦格米特等众数电子配套企业闻风而至。

  几乎是同时,株洲龙亭龙凤风电场、中电投三湘风电项目、攸县太和仙风电项目落地,株洲的新能源产业步入“快车道”。

  甚至,世界零售巨头麦德龙、微软、阿里巴巴、华强等世界知名企业接踵而至,这座工业之都充盈着现代服务业的活力。

  “今天的株洲,不像是印象中工业城市,而是低碳、青春、宜居的新城。”“全国百家媒体看株洲”活动中,深圳媒体曾如是评价。

  生态宜居,“乐”在株洲

  十年运笔,改头换面何止动能?

  如今,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占株洲城市交通的60%以上,株洲建成了全国试点、全省第一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与之成正比的是,市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出行成本降低,株洲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97万吨,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7%,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一批批企业开始致力研发绿色技术及产品。自2014年起,株洲每年都举办两型技术及产品评选活动,至今已共有评审出产品84个,技术4项,节能服务2项,纳入到《株洲两型技术及产品目录》。

  一串令人艳羡的成就随之而来: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公交都市试点城市。

  一组成绩背后是株洲对“绿”的执着追求:

  3年时间内,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治理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重点实施城市林荫道建设、公园和广场林荫景观建设、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建设、立体绿化建设等“六大工程”。

  300米可以见绿,500米可到公园赏花。几年间,投资超百亿元,先后建成了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建设,万丰湖和栗雨湖生态休闲公园,提质改造流芳园、石峰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景观。

  为保护城市“绿肺”,奖赏严明。一方面,株洲率先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拿出“真金白银”对我市绿心地区给予考核奖励,另一方面,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亦严惩不贷。

  如今,这座城市颜值不断被刷新,城市功能不断在完善,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两型试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株洲一直在路上。(株洲日报)

作者:易蓉
编辑:hunzz_xiangr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