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株洲扶贫“六大工程”让山乡巨变 改换颜值
株洲文明网 2018-06-14 09:24:00

  初夏时节,湘东大地,苍山翠色,生机勃勃。

  合作社里,瓜果飘香,村民忙着采摘;村落中心,红墙白瓦,村民笑得开心;增收簿上,字字清晰,村民喜出望外……

  不一样的贫困村,而今有一样生动的画面。这一切,源于株洲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持续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通信和电力光伏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扶贫、文化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六大工程”。

  3年脱贫攻坚,株洲山乡巨变,实现166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补短板,打破发展瓶颈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首先要补齐短板。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发展的“先天不足”,贫困相伴而生。

  炎陵县策源乡朝阳村,在精准扶贫到来前,是一个尚未通水泥路的自然村,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200元,206户村民中有46户是贫困户。

  扶贫从修路开始。帮扶后盾单位多方筹集资金305万元,拓宽硬化入村主干道。村民的期待有了回应,筹工筹劳在大山深处闹出响动。

  几个月的奋战,一条12公里长的崭新公路如期贯通,打通了朝阳村的“大动脉”。“以前在泥巴路上颠簸3个小时才能出村,现在时间缩短一半。”村民不仅享受到便捷,村里农产品运输成本成倍降低,杉木每立方米降低成本50元,楠竹每根成本降低2元,每年可为村民增收2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余元。

  不仅朝阳村,曾经四面环水的渡里村,桥通了,产业旺了;曾被大山阻隔的横江村,路通了,旅游火了……

  仅交通扶贫一项,2014年以来株洲市就完成国省干线公路项目133公里,窄路拓宽工程609公里,通畅工程1342公里,所有贫困村道路已达到验收标准。

  基础设施的改善,还要水利、通信、电力等方面共同发力。

  攸县石羊塘镇贺家坪村,位于酒埠江灌区西干渠尾端,因渠道年久失修、过水能力不足,以往到了用水高峰期,农田就“喊渴”。

  以水兴农,以水兴村,水利部门开出治贫“良方”,利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让骨干工程与毛细血管配套,让民生水利浸润在贫困地区。贺家坪村4公里渠道改造后,1800多亩农田从此过上“滋润”日子。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6.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了3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贫困村农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166个贫困村有163个村筹集资金建设光伏电站或购买市光伏扶贫基地股份受益;166个贫困村无线网络、有线宽带实现全覆盖。

  告别“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吃饭基本靠天”,拉长一个个短板,昔日的贫困村打破了发展的瓶颈,实现华丽变身。

  美环境,改变气质颜值

  美丽,是永恒的追求。但美丽不会与生俱来,变得实实在在,才美得真真切切。

  安居梦,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念想,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危旧破败的土坯房,曾让老百姓的安居梦打盹。

  攸县酒埠江镇酒仙湖村54岁的陈冬凡,住在父辈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岁月侵蚀,土坯房老了,他想建新房,却囊中羞涩。

  2017年11月初,村干部找上门来,要帮他翻新房子:“根据政策,这房子属于结构上安全、能正常使用的C级土坯房,但要重点进行结构加固,屋面、外墙面、散水修缮。”两个月后,陈冬凡的老房子变成青瓦白墙朱窗的“新居”,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茶陵县腰潞镇马家庄村,由于部分村民长期在外谋生,留在村里的土坯房长期无人居住,和一些废弃的牛栏、猪圈,都成了“空心房”。

  不治理,既不美观,也影响村容村貌。村里反复上门做工作,集中拆除1500余栋空心土坯房,并对拆除后的土地重新规划利用,村里从杂乱无章变成整齐有序。

  事实上,早在2015年,株洲市就推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年,又出台《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株洲市住建部门整合力量,3年来累计让3万多户土坯房强了体魄,让贫困村美了容颜。

  在推动安居扶贫的同时,株洲市还累计投资1.48亿元,改造卫生厕所7.63万户,“三分两池一棚”建设投入资金4532万元,建设项目760个,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亮出实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贫困村的颜值气质,还要守住生态底线。

  在茶陵县严塘镇,刘祖治领着村民在10万亩荒山种珍贵树种和名贵花卉,与周边9个村628户2134人签订了帮扶协议,连续十年每年给每个贫困人口发放不少于1000元的帮扶资金。村民美滋滋地说:“花香惹得人睡不着觉。”

  实施生态补偿,鼓起“绿色钱袋”,发展生态产业,让青山变金山。湖南虎源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在村里开辟油茶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建立优质油茶林3200亩,安排贫困户就业,周边村子百姓一年增收两三万元。

  扑面而来的新农村美景,让老百姓看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喜人变化,让贫困村焕发全新的姿态。

  强后劲,构筑致富坦途

  致富,是永恒的向往。但通往富裕的路上,要鼓起发展的后劲。

  扶贫先扶智,不少农户陷入贫困,是因为缺少文化知识。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硬件保障是重中之重。

  在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村里的秧歌队载歌载舞,服务中心内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广播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不少村民正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报刊杂志。

  “书屋里有养殖技术、就业创业、市场销售等各类书籍,非常丰富,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建档立卡贫困户肖友林说,现在村里的文化设置齐全,打牌的少了,学习的气氛浓了,文体活动也越来越多。

  攸县先锋村离镇上太远,办事不方便。在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先锋村对原来的老村部进行了翻新,新改造的村部,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图书馆、金融服务中心、活动室等各类办公室一应俱全,在村部空地上,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方便村民休闲娱乐。“村里的生活,与城里一样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春阳说。

  数据显示,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株洲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建成文化扶贫农家书屋431个;投资2.84亿元,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49个;完成村村响、户户通投资3523.66万元,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更多的贫困村,还利用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让美景变“钱景”。

  株洲县淦田镇南塘村,境内两条小溪贯穿,漫山遍野的秀美竹林、野趣十足的山间瀑布、蜿蜒盘旋的林间小道,是典型的“青山秀水,田园风光”。工作队引进株洲华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户外休闲旅游产业,创建3A级景区,以“十里长廊、百丈瀑布、千米君山、万亩竹林”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圈逐渐成型,从而带动农家乐、富硒蔬菜、香米、红薯、黑山羊等旅游相关产业。

  醴陵市官庄镇横江村的“旅游专线”被打通后,以“醴北人家”“官庄山水”等旅游项目开发出生态旅游,让山沟沟变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土特产变成城里人稀罕的“香饽饽”,农家饭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口味”,越来越多村民开办起农家乐,有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点滴变化,融入家家户户。精准扶贫,换来美丽新天地。(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