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株洲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大环保”格局
株洲文明网 2018-12-12 08:41:00

  从1984年株洲市环保局应运而生到全市“大环保格局”最终确立;从锅炉的消烟除尘到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株洲环保工作者用双手书写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壮丽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一江两岸八港”为主战场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快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明显巩固、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明显增强。

  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1984年株洲市政府正式成立株洲市环保局,并独立行使环境保护工作相关职责,此后株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工作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2013年在原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推动下,株洲市全面完成环保综合督查试点工作,为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改革探索新路子。2014年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1+6”方案为总纲,随后相继出台《株洲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株洲市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株洲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环保责任,推进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018年,全市召开了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生态文明建设暨污染防治攻坚动员大会,并及时出台和修订《株洲市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株洲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株洲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生态文明考核指标权重。

  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将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实现了从过去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到现在“多方联动,多级负责”的彻底转变,株洲“大环保”工作格局正式建立。

  从单一整治到系统防治,“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历经40多年的发展,株洲市累计建成空气环境监测站点(平台)14个,监测对象从以前的两类扩展到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等6项指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从工业废气单一治理拓展到生活废气治理、汽车尾气治理、建筑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方方面面,基本形成全覆盖、立体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全市空气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进入新时代,株洲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打好关停污染企业歼灭战,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闭各类污染企业1300多家,拆除烟囱700余根,涵盖冶金、化工、建材、煤炭、鞭炮等涉气领域。尤其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3+5+2”产业新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新国标正式实施)的214天增加到2017年的272天,增加了近两个月,特别是2018年1—11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为269天,优良率为81.8%,增幅居全省第一。

  从重点防控到融合发展,一江碧水源治流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真正把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先后投资200多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产品供给,为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响碧水保卫战,筑牢湘江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一江两水”为纽带,推进亲水生态岸线建设,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建设了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带。

  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翠塘、西湖、天鹅湖已完成整治,枫溪港、凿石港、陈埠港有序推进,建宁港将在2019年年底前完工。

  积极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一江八港”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资近10亿元建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5万吨/天。投资8.5亿元建成了洗水工业园,全面关停了市区小型洗水厂37家。

  在农村,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突出抓好45.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2000多名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

  目前,湘江株洲段、洣水段长期稳定在Ⅱ类水质,渌水入湘江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从点源治理到综合整治,清水塘老工业基地蝶变重生

  清水塘老工业基地受工业“三废”污染,导致土壤中镉、锌、铜、砷等重金属含量超过本底值,1980年株洲市环保部门对清水塘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正式开启了全市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大幕。

  近年来,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市之力,全面加快推进搬迁改造工作。2015年7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专题视察调研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工作要求。株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制定《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全面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清水塘工业区历史最高峰时企业数量达261家,2014年至2016年关停工业企业108家,2017年一举关停退出企业147家,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贡献了“株洲经验”、为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株洲智慧”。

  目前,剩下的株冶、昊华等6家企业将于2018年底前全部关停,累计治理污染土地面积达3平方公里,计划妥善处置株冶硫渣15.6万吨、污酸渣3.5万吨,以及海利化工盐渣1.3万余吨,完成区域污染水体和厂区外遗留废渣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旧貌换新颜”。

  从严格监管到创新推进,环境监管新招迭出

  近年来,株洲市打破惯性思维与常规方式推动工作,积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手段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及时消除环境监管盲区,达到精准治污的效果。

  2016年,株洲市在全国首创性提出“电力大数据+环境监测”的工作思路,借助电力公司的电力大数据库,给高排放企业的环保设施单独加装智能电表,并建立互联网监控平台,24小时在线比对生产设施用电与环保设施用电情况,实时排查生产期间将环保设施停止运转的违法行为,并进行精准打击。目前,株洲企业违法生产、偷排现象已基本杜绝,工作成效被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

  开创性地将第三方评估方式引入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中,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全市8大类环保问题整改情况,准逐一进行现场核查,逐一提出评估意见。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扎实为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查漏补缺,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了全市环保整改工作的真正落实。

  株洲市以环境网格化监管为基础,全面推进了环保与综治维稳、河(湖)长制、安全生产等网格化监管平台的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快形成“统一网格、统一队伍、统一待遇、分开考核”的监管模式,有效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通讯员 文红武)

作者:
编辑:hunzz_xiangr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