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2018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集萃
株洲文明网 2019-01-30 10:43:00

 

 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现场。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 谭浩瀚/摄

  【编者按】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株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纷呈。

  党报党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网络空间日益清朗;株洲以中部地区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歌剧《英·雄》获“田汉大奖”第一名,并代表湖南参加今年中国艺术节……在此,对2018年部分亮点工作进行展示,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示。

  株洲市委网信办:因势利导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2018年,在株洲市委坚强领导和株洲市委宣传部精心指导下,全市网信系统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四个第一时间”要求,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着力加强舆情应对,妥善处置松本药业超标污水偷排湘江等一批重大敏感舆情,为株洲市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把正能量作为舆论生态建设的奠基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严格对标对表,确保党委政府声音始终成为网络最强音。围绕株洲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组织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建设中国动力谷”“产业项目建设年”“脱贫攻坚在株洲”等专题专栏160多个,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名人看株洲”等主题采访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改革发展成就。组织网络媒体和自媒体联合制作推出《中国动力谷 株洲凭的是什么》《40个瞬间看株洲改革开放40年》等作品,用新颖的形式、形象的方法,快速简约表现宏大主题,受到读者点赞,阅读量均达到10万+。同时,加快新媒体建设,形成以株洲发布和株洲新闻网为龙头,以日报、广电新媒体集群和职能部门官方“双微”为辅助,商业新媒体多元共存、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目前,市域新媒体已发展到300多个,株洲发布头条号多次荣登全国榜单地市级榜首,株洲新闻网获评“全国地方网站最具影响力奖”。

  把早感知作为舆情应对的先手棋。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和技术手段作用,扎实做好网络舆情预知预警预置工作。同时,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安全和舆情信息预警平台,精准抓取涉株网络舆情,做到情报互通、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协同行动。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构建市县乡三级舆情信息报送网络。强化舆情分析研判,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研判机制。

  把重引导作为舆情应对的主打曲。针对社会热点、民生难点和舆论焦点,借助悟空问答、百家号等问答社区,主动设置议题30多个,引导网民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提振发展信心。加强官方政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制度化常态化,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掌握沟通技巧,注意团结广大自媒体和知名网友,为推动工作开展、维护株洲形象发挥积极作用。先后组织道路停车管理改革和“两车”防盗登记网友座谈会,以及“激扬网事 奋进株洲”网友体验日活动,凝聚网上共识。

  把强基础作为舆情应对的必修课。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018年累计交办网络舆情671件,回复处置率100%,帮助网民群众化解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开展联合执法,约谈查处违法违规账号15个,查删网络谣言和违法不良信息1000余条,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株洲市文旅广体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全力推广门口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门前三小”模式,为群众打造“家门口文化服务圈”;在全国率先推出韵动株洲综合文体服务云、智能文化岛,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民族歌剧《英·雄》荣获“田汉大奖”第一名,将作为全省唯一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培养“周周乐”等文化品牌60多个,主动承接国家级高水平文体活动20多项……

  自2015年7月,株洲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株洲市文体广新局牵头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2018年,株洲以中部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根据《株洲市机构改革方案》,株洲将整合株洲市文体广新局、株洲市旅游外事侨务局有关职责,组建株洲市文旅广体局。下阶段,株洲市文旅广体局将进一步强化举措,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设施建设再提速。市本级,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推动株洲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进株洲市博物馆美术馆搬迁、株洲市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建设。县级,加快荷塘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消除区级公共文化场馆空白点。加快茶陵县图书馆文化馆、醴陵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争取年内投入使用。乡镇和村,按照“7+X”标准,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广攸县“门前三小”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打造家门口文化服务圈。

  持续推进文化供给再提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继续打磨民族歌剧《英?雄》,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参加中国艺术节。强化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设置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设施设备、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提高数字化水平,完善韵动株洲文体云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利用株洲读书月、欢乐潇湘?欢乐株洲、“我们的节日”等平台,推进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等建设,继续办好乡村大舞台、罗霄放歌等地方特色品牌项目和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持续推进文化机制再提效。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县级两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完善总分馆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推广天元区、石峰区图书馆委托管理运行的成功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和群众参与率。持续推进文化队伍再提能,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措施,深入实施文化名家工程,配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株洲日报社:强化评论引导 服务中心大局

  “株洲日报的评论工作是全省各市州中做得最好的。”2018年,湖南省委巡视组意识形态检查组负责人在株洲日报社现场督查后称赞道。近年来,株洲日报社强力推进评论工作,浓墨重彩唱响主流声音,旗帜鲜明引领社会舆论,有力地服务了株洲市委中心工作,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间,株洲日报社始终坚持重点倾斜、统筹策划、全媒互动。由社长牵头,揽括全社各媒体骨干力量,成立报社评论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株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贴近全市工作大局,组织撰写高站位、大视野、系统化的评论。分配上设立专项经费,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稿重奖”的原则,设立激励机制。版面栏目上社属各媒体固定设置评论版位,做到常规评论经常有、重大评论成系列。

  同时,加强评论工作的组织和统筹,实行项目化工作机制,按照“统一策划、分工行动”的办法,坚持日常评论“部门制”、重大评论“项目制”,项目牵头人可在全社“调兵遣将”,根据不同记者的专长和领域,跨部门选调,不受部室限制,招募记者和编辑组成临时性的“项目部”,灵活组织相关评论报道工作。优化内容发布布局,实现多层次传播,重点评论推出后,报社旗下日报、晚报、株洲网、株洲新闻网、株洲发布、掌上株洲、智慧株洲以及各级微博、微信等平台全面刊发,让党报的声音迅速渗入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评论题材的选择上,株洲日报社主动对标上级,紧跟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结合株洲鲜活生动的实践,用评论为株洲改革发展凝心聚力。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作出系列指示,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株洲更好发展”的“七论”文章;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对株洲提出“发挥四个作用”“落实五个突出”的具体要求,策划“发挥四个作用”的4篇综述,以及落实“五个突出”推进株洲高质量发展的“五论”文章,这些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读者和业内专家从各种途径反馈,认为这些评论“满满的正能量、足足的精气神”。

  另一方面,注重服务重点工作。围绕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重大事件等快速发声,进行权威解读,解领导心中之忧、答百姓眼中之疑、释发展当中之惑。如对于全市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打造中国动力谷、“最多跑一次”改革、作风建设、改善民生等中心工作,株洲日报社均精心策划组织系列评论,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营造强大舆论声势以推动工作。茶陵、炎陵两县脱贫摘帽,围绕全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召开,报社刊发“重整行装再出发 巩固脱贫进行时”系列评论5篇,有效地鼓舞了士气,温暖了群众和干部。

  株洲日报社还直面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主动出击,亮明立场,引领社会舆论,为党委政府分忧。这几年,株洲壮士断腕,对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转型阵痛社会议论纷杂。为消除对株洲发展的误解、疑惑和杂音,把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目标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上来,统一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株洲日报社主动谋划,推出系列长篇政论“话说株洲发展系列述评”,回应社会关切。3篇述评连续在头版头条重磅推出,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有效疏导了群众情绪、引导了社会舆情。读者和网友评价反馈,这组报道“是高大上的好述评,下了功夫,站得高、看得准、立意好,很有说服力。”

  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守正创新 讲好株洲故事

  2018年,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在做好内宣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创新创优,精准发力,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在中央电视台发稿23条,其中《新闻联播》5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6条,在湖南省广播电台发稿111条。尤其在湖南卫视上稿实现了优质优量,株洲地区上稿总量达到445条,较2017年同期增长200%;市本级台在湖南卫视发稿排名由过去多年的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第一。

  提升站位认识到位。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力讲好株洲故事、推介株洲典型、展示株洲形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中央级媒体的宣传报道中,株洲元素越来越多;在省级媒体的宣传报道中,株洲故事越来越精彩。

  健全机制保障到位。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专门队伍,台节目部外宣专干与台属各媒体的外宣专干形成了无缝对接的“日调度,月会商”制度。多次邀请省卫视新闻中心的专家来台进行新闻宣传业务培训和交流,加强对外宣工作的指导。严格考核奖励,设立对外宣传专项费用和对外宣传的奖励机制,大大调动了记者积极性。

  精准策划选题到位。围绕株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主题报道策划上稿,在重要节点上与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相呼应,着力讲好株洲故事。一是紧盯中央省里的宣传主题进行选题策划。紧紧围绕“扶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年”等方面开展宣传报道的选题和策划、采访。抓住当前国内的热点事件找寻株洲元素,迅速出击采访上稿,把握好新闻的“时、度、效”。如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当天,了解到这项工程有株洲元素,立即组织采访,当晚节目《港珠澳大桥:时代新材“橡胶隔震支座”能“打太极”》在《湖南新闻联播》播出。二是紧扣株洲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选题策划。紧紧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中国动力谷、脱贫攻坚、清水塘搬迁改造等方面内容选题,先后有30多条重点稿件在《湖南新闻联播》播出。其中,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方面包括《株洲:时速160公里快速磁浮列车今年6月下线》等一系列稿件。三是紧抓本土名优特新进行选题策划。在产业特色方面,突出围绕中国动力谷、产业建设等方面来展开,如《中车电动:新款纯电动大巴能“冲浪” 动力系统可浸水30小时》《湖南力量:AG600发动机株洲产》等报道。

  上下通联协调到位。高度重视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新闻中心的联络沟通,通过勤走访、多请教、请上门等互动形式,构建通畅的外宣上稿通道。同时,注重上下并举,重视与县(市、区)台的沟通指导,派出专干到各县(市区)台开展外宣业务培训与交流。

  攸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强身 健脑 富民

  攸县是株洲唯一一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县。

  在攸县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只有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聚民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做什么?攸县总结为“两建两抓”,即建机构、建队伍,抓实践、抓导向。中央提出三级设置,县建中心,乡镇建所,村建站。攸县在三级设置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了一级,利用“门前三小”在屋场设点,并在全县设立4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建13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17支乡镇(街道)志愿服务队,同时各村(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分队。

  在抓实践方面,围绕“强身、健脑、富民”做文章。强身就是县委政府送文化,整合全县所有资源把文体活动送到群众身边;群众自发种文化,引导群众自主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职能部门管文化,加强蓬勃发展的民间文体队伍管理,让群众在文体活动中强身健体,快乐生活。健脑就是开展理论宣讲、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让老百姓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精神力量。富民就是发挥“门前三小”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主动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门前三小”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全域旅游的新景点。在抓导向方面,开展“双十双百”评选活动,即十佳文明实践站(点)、十佳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百佳文明实践志愿者、百佳文明实践先进个人评选,树立典型、形成导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做?攸县一方面紧扣志愿服务,推行“终身积分,分级褒奖”模式。其中,终身积分坚持项目化积分、案例制积分“两条腿”走路,利用自主开发的APP、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实现大数据管理。分级褒奖就是把志愿者按3个台阶、15个级别进行礼遇褒奖,如小到坐公交免费,大到免费终身医疗等。另一方面抓牢抓实考核措施,将该项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相关内容纳入党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将志愿服务积分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前置条件。

  醴陵市:推动县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醴陵市始终把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早布局、早谋划、早行动,为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抓优化,促平台融合。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醴陵市各媒体实现了物理融合,现有的电视频道、广播电台、《今日醴陵》报、《醴陵发布》微信公众号、醴陵手机台、醴陵新闻网、红网醴陵手机报7个媒体平台和声屏广告、全媒体产业两个运营公司全部在广播电视台开展工作。

  抓机制,促资源融合。规范并打通各平台采编通道,着力构建“一次采集、多元传播、全网覆盖”的全媒体新闻传播格局,通过一组记者采写,电视、报纸、电台、网站、手机短信、新媒体等多平台发布,实现文稿、图片、视频资源共享。建立全媒体报题、选题等工作机制,开通全媒体报题微信群,各中心每天进行综合报题,各自选题,对接派工,既一定程度上节约采访人力,又减少设备内耗,形成传播共振效应。

  抓队伍,促人员融合。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对记者编辑实行统筹安排,逐渐打破原来媒体单兵作战模式,完成部门、人员的汇合编排、一体办公。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内部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媒体采编播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

  下阶段,醴陵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把工作机构设置好,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市广播电视台合署办公,探索成立网络文化协会和《醴陵发布》微信公众号矩阵,形成“市镇联动、官媒和社会自媒体互动”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二是把技术平台搭建好,打造集采编中心系统、问政互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为目标的融媒体采编中心。三是把功能作用发挥好,打造“指尖上的政务中心”,利用融媒体中心数据库,为新闻制作、舆论引导、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分析和支撑。(株洲日报记者 陈正明 整理)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