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株洲
美了村貌/乐了村民 株洲攸县创新治理“垃圾围村”
株洲文明网 2018-12-12 08:32:00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句戏谑曾道出了农村环境的困扰和尴尬。

  如今的农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环境大变样。记者在攸县乡村发现,他们想了一些新招、妙招治理“垃圾围村”,美了村貌,乐了村民,富了口袋。

  变废为宝:

  让资源再生,从废莲蓬里提取石墨烯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在攸县农村不只是说说。

  在石羊塘镇的再生资源回收站里,老板汤石仔忙着整理满院子的废品,贺家坪村76岁的村民皮玉生又推了一车废品送来。

  皮玉生闲着没事,在村里村外到处捡废品。“既保护了村里环境,一年下来还能赚几千元钱,一举两得。”皮玉生笑道。

  汤石仔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多年,原先只在自家院子里经营。县供销社为他寻了个位置好的空闲厂房,方便附近乡镇的废品回收,他的生意愈发兴隆,去年废品回收销售额上百万元。依托供销系统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和平台,攸县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站全覆盖。

  一个取了莲子的莲蓬壳,在许多乡村往往被当成废料垃圾,弃之荒野。在攸州工业园的“长明高科”,这些垃圾都是宝。

  一车车的莲蓬壳,从各乡村收购打包压缩后运到这,被剥碎,打磨成粉。低温冷冻,改变莲蓬的分子结构;高温煅烧,碳化处理……通过具有国际领先的自主研发技术的一系列后续加工,莲蓬壳最终成为生物质石墨烯生产的原材料。

  与矿物石墨烯相比,从莲蓬壳中提取到的生物石墨烯材料,性能更优、成本更低,可广泛应用到能源、微纳米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比如,把它用到电池里,能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大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1吨莲蓬壳可提取20公斤石墨烯,我们今年10月实现了量产。”“长明高科”执行总裁汪雅果介绍,依托投资10亿元兴建的新能源产业园,“长明高科”将扩大推广这一技术应用,打造集生物原材料种植及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生活垃圾:

  分类集中,无害化处理

  “突突突——”清晨六点,天才蒙蒙亮,菜花坪镇芷陂村的垃圾收集员张检英的三轮车的轰鸣声就打破了黎明的寂静。村民汤祖生刚把前一天收回的垃圾分类投放好,张检英就到了他家门口。张检英娴熟地把生活垃圾打包扔进车斗,又快速地奔向下一家。

  车上的垃圾很快就满了,张检英来到了村里的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站。车上的垃圾被铲进一个小斗口,被机械运送至特制的炉内焚烧。处理站上空没有黑烟,周围闻不到难闻的异味。

  “附近三个村的生活垃圾都被送到这里集中焚烧。炉内温度800多摄氏度,排放的烟气和废渣完全达标。”处理站技术人员李向武说,这种生活垃圾热解处理方式,环保,操作简单——只需一人,加点垃圾、看看设备就行。如果垃圾量少,可以把炉封起来“休眠”。

  记者了解到,这种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站占地少,可直接建在乡镇或村里。前期设备投资80多万元,每吨垃圾处理成本不到40元,与资源回收利用的收益相抵后,每年不到1000元的耗材费用就能维持设备正常运行。

  县城乡同治办主任周雪飞介绍,全县前些年就对所有乡村的卫生垃圾实行分区包干、分类减量、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治理模式。去年开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连片处理,目前正加大力度在其他镇村推广生活垃圾热解处理新方式。

  水体垃圾:

  拉网清理,水清岸美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乡愁。可“一场大雨、一河垃圾”,乡愁就会变“乡丑”。

  解决“垃圾围村”,不能只美了岸上,还要洁净水里,还乡村一河碧水。

  连日降雨冲刷,洣江攸县段河道内漂来不少塑料袋、枯枝、水葫芦等,县环卫处出动水上垃圾清洁船和环卫工,在水面来回作业。船头的滚筒状设备连续转动,“收割”着河面垃圾。收拢的垃圾被拖到岸边,通过传输带送入压缩机,短短几分钟,就被“打包”至封闭式垃圾车拖走集中处理。

  这是株洲市首个水上垃圾中转站,2018年6月启用,日处理垃圾能力达60吨。攸县环卫处水上清洁队队长易可斌介绍,以前,一船的垃圾要分两车运走,需要三个小时左右。中转站建成后,可以一次性压缩三船垃圾,拖走只要一个半小时,大大提升了河道垃圾的处置能力。

  攸县湘江办副主任黄桂娥说,作为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攸县的水面垃圾治理下了不少功夫:设置5道拦污栅,层层堵截洣江河道上游垃圾;成立一支15人的专业打捞队,每日下河“扫荡”垃圾;财政投入添置7条打捞船,机械化与人工作业结合,穿梭“梳理”攸河洣水垃圾;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查监护,所有乡村全覆盖;水系垃圾治理被纳为“城乡同治”考核的重点内容,河道水系的保洁考核分值是岸上的三倍……

  河道的水,清了。岸边的景,美了。不少外出的村民,回乡后倍感欣喜。攸县酒埠江镇普桥村村民皮小花说:“以前过年回来,经常看到有村民去河里电鱼,现在他们把电鱼的机器都扔了。看到村里村外环境这么整洁,我们也不会乱扔垃圾了。”(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通讯员 刘俊)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