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质齐升” 看“十三五”株洲城市蝶变
株洲文明网 2021-01-20 15:31:00
前言
五年,既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转瞬即逝,但在株洲的城市建设管理征程中,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五大行动”为抓手,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催生老工业城市华丽蝶变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品质、丽质、气质“三质齐升”,让中国动力谷成为了宜居宜业宜商的福地,为“十四五”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这五年,车轮滚出幸福感。“交通畅通行动”,不让百姓的美好生活堵在路上。“一环十一射”城区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一批崭新的道路、桥梁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城区道路326公里。道路平均车速由24.3公里/小时提升至27.3公里/小时。城市整体框架迅速拉开,市区面积由853平方公里拓展到19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62.1%提升到67.9%。
这五年,街区长出获得感。“城市绿荫行动”,让城市生长在林中,让市民生活在景中。株洲绿地率由“十二五”期间39.23%增长到40.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十二五”期间11.6平方米/人增加到14.58平方米/人。10余个大型公园、110余个社区游园林木滴翠、清新雅致,令人气韵酣畅、悦目赏心。
这五年,居住溢出安全感。“旧城提质行动”,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改造老旧小区475个,6.44万户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完成棚改拆除新建项目186个,2.92万户群众搬进了新房。老城区“颜值”得到大幅提升。
这五年,环境漫出亲近感。“碧水蓝天行动”,治污水、治油烟、治扬尘,绿色成为城市底色。老工业城市彻底脱下“黑衣裳”,穿上“生态装”, 实现“蓝天三百天,全域二类水”重大目标。
这五年,日子过出舒适感。“设施配套行动”,补短板、强弱项,516个项目,1050亿元投资,织密公共设施服务网,让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五年来,“三质齐升”的城市蝶变,彰显了高效城建的“株洲速度”,传递了民生城建的“株洲温度”,体现了精品城建的“株洲态度”。
品·质·更·高 碧水蓝天、宜居宜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满足株洲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需求。
环境变优,城市脱胎换骨
1月11日上午,冬日暖阳下的建宁港,水韵流芳,处处是景。初访者很难想象,就在一年前,这里仍是黑水腐臭、蚊虫飞舞、垃圾堆积。
株洲,古称建宁。城内,只有一条“建宁港”,又是流域最广、最人所关注的一条港口。只有切身经历过它的蝶变,才会发出衷心的赞叹。

整治后的白石港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怎么也想不到这建宁港还有不臭变清的时候,在树底下晒晒太阳、吹吹风挺舒服的。”湖南工业大学老校区大学生创业园旁边一位店主说。
这是株洲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一个片段,这是宜居株洲的一个缩影。
环境变优,城市脱胎换骨。深入推进“碧水蓝天”行动,五年来,累计投资380亿元,大力推进“一江八港”整治,“真心实意干、真金白银投、真枪实弹打”完成枫溪港、凿石港、建宁港、陈埠港、翠塘、西湖等黑臭水体整治33个,湘江水质保持或优于Ⅱ类,重现了“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景。此外,严格执行“八个100%”扬尘治理措施,在建工地“清新干净”。曾经灰蒙蒙、黑乎乎的株洲,变成水灵灵、绿油油。荣获“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称号。
交通变畅,城市舒筋活络
宜居生活,少不了便捷的交通。2020年12月25日,1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其中,北环路C段通车,标志着株洲中环大道正式闭合成环。这条历经21年修建的“圆梦大道”“奋斗大道”“发展大道”, 承载着百万株洲人民的梦想,印记着几代城市建设者的奋斗脚步,刻画着一座城市拔地成长的生动影像。

荷塘区东城大道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去年9月,改造后的响石广场也正式通车。这个环线上重要的交通节点、石峰区的“产业生命通道”,改造成立体交通后,大幅释放快速环道交通能力,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周边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地块开发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交通变畅,城市舒筋活络。“十三五”期间,株洲城区累计完工道路建设项目386个,新增城区道路326公里,累计完成投资超400亿元。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湘江大道、东城大道等一批融城路修通。神农大道、航空大道、中车大道等一批骨干路贯通。响石广场、红旗路、庐山路等一批交通堵点打通。黄山西路、水竹湖路、劳动支路等一批断头路疏通。拉通小街小巷166条。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里程达到1053公里,道路平均车速由24.3公里/小时提升至27.3公里/小时。缓解城市“停车难”,建设、运营的公共停车场(库)26个,新增公共停车位3600余个。
旧城变新,城市固本培元
相较于逼仄的城市道路,破败的老旧小区,不仅是困扰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现代化城市及社区治理的一大“心病”。
1月11日午后,石峰区报亭社区的凉亭里,老人们围坐在一块聊家常。78岁的居民颜美莲说,“以前别人管我们这里叫做‘老破小’,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无法反驳。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
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报亭社区的变化一点儿都不为过。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60至90年代,公共设施老旧不堪。有住户595户,其中近七成住户扩建住房。长年累积下来,违章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
通过“三供一业”改造和美丽社区建设,建了围墙,安装了摄像头。利用拆违腾出的空地,建设了步道、凉亭、长廊、绿化带。还有了物业公司。

老市政维护处小区加装的电梯在阳光下分外亮眼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旧城变新,城市固本培元。五年来,株洲深入开展“旧城提质”行动,累计实施各类项目781个,完成投资308亿元。袁家湾小区、德政花园、南星小区、开元三村小区等475个老旧小区改造后焕发新生,6.44万户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紧盯“上楼难”,率先实施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台,惠及园丁小区、法院小区、枫溪苑等小区共4000多户家庭近2万市民,成为全省第一个有政策、有补贴加装电梯的城市。完成棚改拆除新建项目186个,清水塘片区、武广片区、职教城片区等区域2.92万户群众搬进了新房。湘天桥、杉木塘、天源、铜塘湾等18个农贸市场完成提质改造。深入推进“设施配套”行动,实施项目516个,完成投资1050亿元。株洲市二中初中和小学部等一批教育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云龙、枫溪等一批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全部完成。
丽·质·更·靓 山水桥城、城市之美
即便天生丽质,也要梳妆打扮。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规划谋求城市发展效益,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建筑,用绣花功夫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彰显城市之美。
城市张力如何撑开?看合理的布局
在株洲摄影爱好者石攸之的电脑硬盘里,各种株洲城市航拍图美不胜收。在夜景照中,每当华灯初上,站在制高点俯视,蜿蜒北去的湘江两岸霓虹如带,与东西向的干道灯带系出一个美美的“十字结”。

神农城广场及附近的小区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青山、绿水、大桥、井井有条的道路,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株洲城正成为一个取材的好地方。”石攸之感叹。
数据显示,市区面积由853平方公里拓展到19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62.1%提升到67.9%。然而,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城市化进程中,真正的难题和需求不是城市框架的拉大,而是在拉大框架后如何继续走下去。株洲,亦不例外。
城市张力如何撑开?看合理的布局。“十三五”以来,株洲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做足了功课,不是在规模空前地搞“建设”,而是以初心、恒心、匠心、细心雕琢城市之美。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湘江为轴,构建“一江两岸双中心十组团”的发展格局。强化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风貌管控和城市设计引导,避免千城一面,塑造最美城市天际线,展现“显山、露水、透绿、见蓝”的城市空间。建立“管理分区—片区—管理单元—街坊—地块”的五级控规编制体系,形成了“5区、27片区、174单元”的控规编制单元。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验收。
城市的魅力如何体现?看时尚的建筑

三个中心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最近天气晴好,株洲“三个中心”(夕阳红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周边,总是人来人往,冬日里有春的气息。这个耗时三年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设计,远远看去,亮晶晶的一片,美观大方。走进建筑内部,由于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里面通透而敞亮。加上项目两侧山坡上树木葱茏,建筑屋顶上绿油油的植被,初露风姿的景观湖,“三个中心”与山水交融,既消隐在自然山水之中,又突出了景观园林建筑特点。
城市的魅力如何体现?看时尚的建筑。建筑之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宏大与华丽,还在于可以从中细细品味丰富韵味,感受凝固音乐之美。纵看“十三五”时期,株洲建成的标志性建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跨江大桥各具特色。双塔悬索的枫溪大桥动感时尚,贯通河西与渌口的渌口大桥敦实稳重,在建的清水塘大桥则是全市首座双层跨江大桥,桥上过车,桥下看风景。神农大剧院,犹如一座火红的“山峰”,诠释着“山高人为峰”的时代精神。株洲博物馆、美术馆承载着株洲的人文历史和株洲人民对美的追求。亲民的株洲图书馆、第二工人文化宫,提供着充盈的文化养分,给人以追梦的勇气和能量。市民中心成为全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节能建筑,展示现代建筑工艺时尚之美。“层层有园林、户户有庭院”的未来社区,引领第四代建筑发展潮流。创“鲁班奖”4项、“国优工程”3项、省“芙蓉奖”24项、“省优工程”83项、市“神农奖”435项。
城市的魄力如何提升?看精细的管理
1月9日晚上8点,走街探巷,在钟鼓岭小吃街,曾经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如今基本户户安装上除油烟设备。在东湖广场夜宵一条街,经疏导管理后,摊位干净整洁,客流量也增加不少。
走累了,找一处建宁驿站,如厕、看书、给手机充电、给茶杯加满热水,在这处温馨港歇歇脚再出发。

建宁驿站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城市的魄力如何提升?看精细的管理。下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从乱到治,从脏到美,实现亮丽的转身,彰显的是城市管理者为民服务的决心,考验的是工作能力与魄力。“十三五”期间,株洲在全省率先完成城管体制改革,出台株洲市首部地方法规《株洲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对城市管理“管什么”“怎么管”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市容市貌大幅提升,拆除违法建筑64.09万平方米。整治城区违规楼宇招牌、广告牌3572处,113630平米,并结合我市功能和区域特色打造了一批株洲公益广告精品景观。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完成“新建200座、改造200座、开放200座”的总任务,“建宁驿站”成为市民和媒体交口称誉的靓丽风景,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入选2020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施道路临时停车泊位智能化管理、道路临时停车差别化收费,搭建智慧停车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发布“株洲停车”APP手机客户端,切实提高泊位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气·质·更·佳 浓妆淡抹、内外兼修
一座城市的气质,既是一座城市表面体现出的审美取向,也是内里蕴藏着的文化积淀;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它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之中,体现在市井生活之中。
“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彰显底色
1月11日下午4点,阳光仍有余温,天元大桥河东桥头人头攒动。花鼓戏对唱、棋牌对弈、家长里短闲聊,头发花白的老者们自得其乐。同一时刻的荷塘区明月湖公园,水光潋滟,视野开阔。驻足湖边,格外期待春天的那一抹绿色。
“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彰显底色。五年来,株洲以公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绿化惠民指数。雪峰岭公园、凤凰山公园、博古山公园、枫溪山公园等10余个新建公园开园,航空大道、服饰大道、千亿大道、云龙大道等10余条道路建成绿荫大道,实现“一路一景”,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河东湘江风光带一带串珠,实现河东湘江沿线公园无缝对接,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三线贯通。“十三五”期间我市绿地率由“十二五”期间39.23%增长到40.38%,绿化覆盖率由“十二五”期间41.36%增长到42.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十二五”期间11.6平方米/人增加到14.58平方米/人。
“朴素温暖,实用贴切”,彰显特色
今年元旦假期的夜间,有着60年历史的株冶生活区,深巷、廊道、小桥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在市民中心小游园,灯光把一朵朵“小蘑菇”投映在沙滩上。在罗家冲小游园的“夜光小森林”里,附近居民尽享恬静与惬意;月亮投影、天鹅灯、萤火虫灯,创意灯光将湖南工业大学同心湖打造成了“最美灯光试验田”……
曾几何时,在一些道路偏僻、狭窄的地段,在一些老旧小区,因为看不清路,居民尤其是老人晚上不敢出门。
而今,“微亮化”工程让昏暗街巷的居民们告别“摸黑”走路的困境,安全感有了,夜里想去散步、遛弯都很方便。
“这样的微亮化,让老百姓心里感到很温暖。”居民感叹。
微微一片亮光,照出一方明朗。这些亮起来的角角落落,让生活在株洲的人们感到温暖而安全。
“朴素温暖,实用贴切”,彰显特色。不搞大阵仗、不花大价钱、办好民生小事,着力在“微”上做文章。110余个社区微公园开园,打通绿化“最后一公里”。2020年,创新推行社区“微亮化”试点建设,关注城市照明死角和盲点,主要对小游园、小街小巷进行照明提质,采用朴素、实用、创新的灯光手法对现有照明环境进行完善提质,雕琢家门口的“微夜景”,让城市灯光从繁华闹市照进街巷游园,对一批小游园景观进行微亮化改造,对57条小街小巷功能进行照明提质,共投资不到500万元,惠及了4.4万住户、26.5万人群,美了家园,亮了回家的路。
“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彰显本色
1月17日,周日,下午2点,暖阳醉人。河东湘江风光带分袂亭前,游人穿梭。
人们或在朱熹和张拭的雕像拍照打卡、靠近细瞧,或远眺湘江凭空怀古,或与人交谈纵论古今。人们在日常休闲生活中感受一座工业城市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通过一些东西还是可以找到历史的渊源,或是历史的文化,形成城市的自豪感。”一位市民说。

湘江河东风光带分袂亭夜景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彰显本色。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十三五”期间,株洲大力推进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分袂亭、炎帝神农像等8处株洲历史建筑适时公布,实现市区历史建筑“零”的突破。编研出版了《株洲历史文化建筑》《株洲古建筑》等一批历史文化力作,全面启动了杜甫草堂、下河街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为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找到一个能辨析历史经纬的塔台,进入一个能安放心灵的花园。而当人们被激发出更多创造力与想象力,又丰富、塑造着城市,赋予城市更加迷人的气质。
结语
“积小胜为大胜,汇小流为江河。”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十三五”的铿锵岁月中,株洲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创下新的高度,品质更高、丽质更靓、气质更佳。越过这座界标,新时代的株洲还将继续奋战在新的起跑线,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株洲城,将在一个又一个五年中,演绎一出又一出的精彩,以更多质的“涨升”换民的“掌声”。(文/吴楚 邹鹃彪 颜育之)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发布厅

志愿服务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