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节目“火”了,听说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词,株洲一个叫“我们读书吧”的微信群也变得欣喜而热闹起来。
这个“读书吧”同样以朗读分享感悟并推广阅读,不仅已存在400多天,而且在2017年1月22日的新春线下朗读活动中,就曾以“坚持与遇见”做过总结。
线上,每晚9点半准时在微信群发起朗读;线下,每周举行一期朗读分享会,“读书吧”让许多人的生活因此改变,甚至找到精神寄托。而这一切,萌芽于吧主李燕的一个梦想。
1月22日,新春读书会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发起人李燕在新春读书会现场主持 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缘起一个媒体人的朗读梦
2月23日下午,珠江北路绿洲空间咖啡,李燕坐在我对面,她一头干练的短发,披着红色的长围巾,知性而从容,看不出已经年过四十。
在始终维持490多人的“我们读书吧”微信群里,大家亲切地称呼李燕为“吧主”或“燕姐”。一见面,她就聊起了“读书吧”对自己,以及群内书友的各种改变。
李燕是土生土长的株洲人,从小成绩不错,也喜欢阅读。初中时期,她酷爱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等人的小说看了不少。她笑称,“如果在古代,我可能会做个侠女。”
后来,这个爱读武侠的株洲妹子,在株洲广电系统工作了20多年。在电台工作那会,李燕就有个梦想,“想开一家小咖啡厅,设置一个透明的直播间,然后在里面朗读喜欢的书,放喜欢的音乐。”
大约在2015年6月,李燕和发小吴建英一聊,才得知发小刚好想从企业管理层辞职,创办一家咖啡馆。
而吴建英此前在湘潭工作时,曾偶然去到一个书友聚集的咖啡馆,感觉特别好,也想把这部分的功能融入创办的咖啡馆中。“通过阅读这个社交入口,让大家聚到一起,给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提供空间。”
两人可谓一拍即合,吴建英对李燕说,她绝对支持李燕的梦想,并愿意免费提供场地等各方面的帮助。
2015年12月23日,李燕、吴建英和10多个喜欢读书的朋友,在吴建英的绿洲空间咖啡馆吃了顿饭。她们把想法一说,当晚就建起了微信群。
群名是李燕临时想到的,“我们读书吧”,她说,这句话既是一种邀请,也能作为一个组织的名字,于是说了这个想法。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
线上线下都有朗读与阅读分享
自从建立微信群,被邀约进来的书友不断增多,李燕开始组织群里的成员进行朗读。
建群后一周左右,2016年1月1日,李燕又发起群成员参加线下的朗读活动。要求大家带一本最近在读的书来,分享阅读的感受,朗读一段最喜欢的书摘。
出乎李燕意料的是,“凄风苦雨”的那天,居然来了60多位书友。其中还有原人大副主任鲁立彬女士。起初,她只想坐在后排看看,后来却被书友朗读的热情感染,也上台朗读了一段《我愿做这样一个女子》。此后,她不仅经常来参加线下朗读分享,还会带着孙子一起来参加。
去年2月,李燕和当时的核心成员,制定了“最严格的群规”。
群规规定,微信群每晚9点半要有人朗读。每周设置主持人,负责邀约群友进行朗读,并做好一周的安排。至于线下,每周要有一次面对面朗读的读书分享活动。
有了群规以后,“读书吧”慢慢发展到了400多人。李燕说,如今群内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她不认识,有些还是云南、广州等外地的书友,被株洲的朋友拉进群来的。
群友对待朗读颇为认真,会自配背景音乐,拍好与朗读内容相关的图片发在群里,便于大家理解。有一次,一位广州的书友受邀朗读,可快到时间了还在开车。为了不耽误朗读,她把车停在街边,关严车窗就开始了朗读。
一些群友面对邀约而推辞,导致朗读难以继续,也让李燕一度很灰心。尤其是去年国庆长假,李燕找不到人就自己上,觉得喜好变成了负累,甚至想过放弃。可群友一听说她有这样的想法,马上又有人自告奋勇来朗读。
长期不朗读,也不互动的群成员,李燕每天晚上都会清除几个。不过清理时也会碰到感动。有一次,她清理了一个成员后,对方马上发了一条信息来说,微信群的朗读成了“我与女儿的早晨电台”,还说“请拉回我们爱读书的母女吧。”
“遇见更好的自己”
40多岁的袁英在株洲市财政局工作,是被吴建英拉进的微信群。进群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和10岁的儿子小龙都有了变化。她拉儿子去参加第一次线下活动时,小龙很不情愿,可一到现场感受了氛围,马上又让妈妈回家拿小提琴,他想上台展示。
如今,袁英觉得自己在公开的场合,也能侃侃而谈了,之前,她可是开会时紧张到几乎不说话的人。而小龙在群里锻炼之后,在一次学校的朗诵活动中被选为领诵,并得到了校长的表扬。
对这种变化,李燕的总结是,“我们读书吧”让每个成员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这种更好的自己,不仅只提升自己,也包括遇见优秀的人。
群里近500名成员来自政府、金融、媒体、教育、司法等等行业,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近七成都是女性。甚至一些年轻书友有的还在美国与法国等国家留学。
“我们读书吧”也在逐步完善,成立一年多来,它已发动千百人参与读书,并推荐书籍近千本,也让200多个孩子在群里得到了书香的熏陶。而接下来,它会增添新的制度,每月朗读一本书,也会注册成为一个更规范的组织。
在书吧自制的书签上,写着这样一段话,适合放在结尾:“我们是散落在城市里的灯火,汇聚成光芒,来赴这一场约定,一盏素茶,一卷闲书,在别人的灵魂里读懂自己,我们读书吧。”
对话:朗读能以更接近大众的方式推广阅读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朗读的形式来组织“我们读书吧”?
李燕:别人读书都是深度阅读,为什么我想让大家一起读出来?因为我觉得,朗读是最接近大众的一种模式,而且一百个人读同一篇文章,也有一百种不同的味道。毕竟人生阅历,理解程度,以及声音条件都各不相同。不读,有些味道散发不出来,也就无从体会。
记者:你觉得把书朗读出来的效果如何?
李燕:效果非常好,在朗读时,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能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而听别人读时,你不仅相当于把文字读了一遍,也把朗读者的阅历读了一遍,其实是种双重分享与吸收。(株洲晚报)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