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水明:株洲“城市文化的守望者”
株洲文明网 2013-08-05 15:10:00

  

左起第二位

  1997年8月,位于株洲东区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培训中心要与株洲分行交流一批干部。组织上第一个征求彭水明同志的意见,作为交流干部中职级最高的他,秉承了“我是一块砖,任从党来搬”的崇高组织观,毫无怨言的接受了组织安排。就这样,他和另外4名同志从湖南省分行交流到了株洲分行工作。在株洲分行的保卫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3年,爱行敬业,立足本职,押运头寸千万里均无差错;他还积极参与中国银行的优质文明服务宣传延伸到柜台外的活动。巧合的是,他转业那年,正值中国银行株洲分行选址河西,他们也同时成为了同业同行进军新区最早的一批人。株洲分行见证了株洲新区从无到有,迅速崛起为一座新城全过程,他常以此而感到无比的自豪。2009年,他多幅反应新城变化的摄影作品参加了湖南省分行庆祝新中国建国60周年活动,并受到好评。由于他在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乐于奉献社会,被组织上多次被评选为株洲分行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近年来他又先后获得“文化大使”和“文化先锋”称号。

  他工作之余,一门心思传文明 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和组织参与公益活动。2008年他帮助毛主席的株洲战友罗哲烈士后人贵阳寻亲,并获得成功;2009年他组织了《见证株洲——陈瑛三十年新闻摄影展》,向株洲市民献上了一份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厚礼;今年7月10日,其更是以陈瑛老人持续关心株洲三峡移民至今为契机,高擎株洲高新网旗帜,谱写了一曲《高新网友情系三峡移民》凯歌,有了《冯庆迁上学第一天》的报道,并在省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重点播报。2012年10月他和志愿者在新区花园里社区进行了志愿者文明创建进社区行动,并向有关志愿者组织发出了倡议,希望全市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总之,他以传承“经世致用、启迪民智” 湖湘文明为己任,力求把株洲新城建设的更加美好。今年7月,他作为湖湘文化志愿者组织代表,参加了《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近年来,其先后在株洲各大报刊发表大量通讯作品和摄影作品,积极促成志愿者公益行动。他在进党政机关、走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采访时,更不忘其文化大使的使命,积极推介中国银行的辉煌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为扩大中行在株洲新区的影响尽心。

  他热爱中行、乐于帮助70后、80后……他立足本职,并传承文明不遗余力。他将历史悠久的中行人精神和热心本土文化的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群众的热情赞扬。他还在工作之余致力于挖掘整理先人在株洲创造遗留下来的历史文明,忠实地记录体现公益道德的现代文明,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改扩建过程中,有些老地名逐渐消失或被人们遗忘。为此,从去年开始,他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走遍株洲新区30多个社区、村委会,赴长株潭走访本土文化领域的专家名人,到当地图书馆查阅《湘潭县文史》、《湖南省株洲市地名录》、《株郊文史》等资料百余本,记录相关笔记20余本。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着手编撰《新区特色地名集》。他讲到:“我们希望用地名留住株洲新区的记忆”。去年,其在第一稿完成时,为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迹和记录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化现象,头顶烈日多次走访武广沿线各遗景古迹,掌握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国庆期间,他本人也在超负荷的工作下体力不支,住进了医院。今年7月份在第二稿完成时,他却频遭打击,妻患癌症、母亲骨折。在这种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忍着悲痛,没放弃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坚持完成这份工作,中央、省、市等多家媒体对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先进事迹做了详细报道。

  株洲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历史并不久远,而新区也才成立十几年。有人曾以此为据,认定株洲、尤其是天元区没有文化底蕴。土生土长的他对此不敢苟同,他说“天元区1亿年前就有恐龙群,20万年前就有先民,杜甫、米芾、罗哲、罗学瓒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文化底子厚着呢。”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口深井,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愿意做这口深井的开掘者。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鼓舞下,从古溪桥到古樟树,从百年老屋到庆霞寺风雨,他等株洲湖湘文化志愿者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7年4月30日,他的寻根情结找到了突破口:针对罗哲烈士陵墓被人为毁坏的事件,他与王伟明、罗首章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披露此事,引起强烈反响,毁墓行为被制止。接下来,他们不断探寻,先后发现古桥、古树、影壁和古民居多处,又在湘江五大桥附近发现距今百余年的刘氏祖屋,在凿石村发现10多米长的百年拱桥和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彭水明自豪地说:“很多市民,现在相信株洲有深厚文化底蕴了。”2010年年底,彭水明主持编撰的新书《株洲新区特色地名手册》初稿完成。这是一本16开81页的精美画册,里面搜罗了新区680个老地名,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使读者看起来深感亲切。

  “启迪民智,让孩子们了解本土文化”是彭水明和他发起的湖湘志愿者协会传播文明的又一个宗旨。为此,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们进学校授课、组织学生采风、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感受到本土厚重的文化底蕴。2011年,他们促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邀请与凿石村素有渊源的退休语文教师刘韵桐,将百年村志《凿石浦志》翻译成白话文。彭水明说:“等书卷全部整理好后,我们再印刷成册,发放到全区各中小学校,那对学生影响可大了。”同时,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市区的文物、文献(发现)保护工作,受到市、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赞扬,被媒体誉为“城市寻根人”。

  他的理想是,让本土文化入校。成了本土知名人士的他,脚歩没有停。他和其他志愿者一道正在利用工作之余,上下求索,推进本土文化入校园。2009年初,他给株洲市委科学发展观办公室送达的《建设马家河文化古镇的构想》被转发。2010年4月26—27日,《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株洲召开,他和另外4名志愿者全程参加,在株洲市区参观了马家河中学、天台小学、银海学校和白鹤小学,还到醴陵市参观了王仙中学等4所学校。会议之后,他们向市有关递交了《青少年株洲人文历史宣讲年活动暨株洲印象本土旅游升温项目建议书》,并制定了《人文新区文化园月月讲实施计划》。近年来他先后到湖铁科职院、株洲新区仙岭学校等学校授课多次。彭水明就是这样一个人,做文明单位的文明人立足本职,以身作则,优质完成行里下达的工作任务。工作之余,将单位文明延伸到社会各界,用镜头、笔杆记录社会文明,将社会公益和地名文化做强做大,著书立说,让文明传得更远久,服务社会。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