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在人间 她用第139次献血 庆祝60岁生日
株洲文明网 2021-05-11 15:56:00
  “把最好的生日礼物献给有需要的人。”5月8日上午9时,黄月英静静地躺在市中心血站机采室的床上,鲜红的血液从手臂缓缓流出,进入血液成分分离机。她的丈夫周智仁则在一旁为她加油鼓劲。

黄月英献血时,丈夫周智仁为她加油打气。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当天是黄月英的60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她完成了第139次献血,也是自己的最后一次献血。
  “黄姐,你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无偿献血事业。”当天,市中心血站党总支书记、站长刘昕晨特意赶到现场,为黄月英送上鲜花和蛋糕。
  她的献血总量足够一个成人全身换血11遍
  黄月英和丈夫周智仁都是株化集团的退休职工,工资微薄。面对清贫的生活,二人本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去其他企业工作,二人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无偿献血的“红色事业”中。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就60岁了,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参与无偿献血……”轻轻抚摸着采血椅,黄月英满是不舍。
  她的献血史得追溯到16年前。2005年7月17日,正在和丈夫逛街的黄月英看到,株百献血屋挂着一个“急需B型血”的牌子。几乎没有多想,二人走了进去。
  “献血能够救人,还对身体无害,我觉得一举两得。”黄月英说,第一次献血后,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夫妻俩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坚持就是16年。16年来,黄月英累计献血139次,献血总量53000毫升;周智仁(2018年满60岁)献血81次,献血总量19400毫升。
  53000毫升血液是什么概念?据统计,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血液总量约为4200—4800毫升。这意味着,黄月英献出的血液总量足够一个成人全身换血11遍。
  这对“红色”夫妻也在2012年至201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评选中,均获得金奖,这在全国都很罕见。
  她是应急献血的“救火员”
  为了增加献血频率,2009年,黄月英开始捐献机采成分血。这意味着,只要身体达标,每隔14天,她就能进行一次献血。
  血液缓缓流入分离机,再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体内……这是机采成分血的全过程。
  像这样的机采血小板,每采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且捐献者要保持手臂纹丝不动,黄月英从无怨言。多年来,只要有需求,她总是第一时间响应。有人笑称她是应急献血的“救火员”。
  2015年1月27日,天元区一名25岁的女教师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引发重症败血症,急需B型血血小板,心急如焚的家人向社会求助。血站打来电话时,黄月英正在为家人准备午餐。得知情况紧急,她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到血站,捐献了2个单位的机采血小板。
  “一袋血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这真不是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黄月英说,她已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这样的紧急救援。她庆幸的是,几乎每一次,她都能够略尽绵薄之力。
  将和丈夫继续坚持这份“红色”事业
  在石峰区清石广场北侧,有一间整洁的红顶平房,这是黄月英和丈夫周智仁作为献血志愿者的工作地点——市中心血站清石献血屋。
  2009年,周智仁加入了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在他的影响下,黄月英紧随其后加入该组织。
  穿上红马甲后,黄月英和丈夫才发现,做志愿者比当献血者更难。
  “我们经常要上街宣传无偿献血知识,有时找10个人做工作,最后能有一两个人参加就不错了。有时还没说上几句话,别人就不耐烦,甚至恶言相对。”黄月英说,这些年,她和丈夫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有时确实会感到“挫败”。
  也有让夫妻俩感到无比振奋的时候。例如,他们有一个朋友,开始也是态度“顽固”,怎么也不肯参加献血。每次去拜访这位朋友,她和丈夫总会先拉拉家常,“顺便”谈谈献血的好处。久而久之,一晃3年过去,突然有一天,这个朋友竟然主动对他们说:“走吧,去你们的献血屋看看。”
  这些年,黄月英欣喜地发现:身边“唱反调”的亲友越来越少,献血屋也越来越“热闹”。
  虽然过了60岁将不能再献血,她依然决定和丈夫携手同行,继续坚持这份“红色”事业。(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琼 通讯员/谭宁) 
作者:
编辑:徐艺能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