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文明让株洲这座城市有了"精神烙印"
株洲文明网 2017-09-23 09:24:00

  一份伟大的事业,让一座城市10余年来齐心协力,努力攀登;一项神圣的责任,让400万人民积极参与,持之以恒。

  从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再到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株洲的文明实践一直在不断创新,文明典型不断涌现。

  群众对幸福的期盼有多高,文明城市建设的路途就有多远。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把手”负责、“一体化”共建、“一把尺”推进,城市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人民群众从文明创建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崇德向善之城:

  43名“中国好人”感动国内外

  大洋彼岸,正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株洲妹子肖雅清,突遇导师遭人持利刃攻击,瞬间,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扑过去护住导师,自己却身中5刀,重伤住院。老师和同学们称赞她是“罗格斯大学的英雄”“来自中国的英雄”。

  肖雅清义无反顾的壮举,让株洲人的人性光辉及道德力量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当然,她不是孤例。

  “鱼片”刘朝华,10多年倾心助学,先后帮助200多名贫困学生,最后牺牲在助学路上;“赤脚教授”夏昭炎,回到家乡“种文化”,拿出积蓄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为寒门学子设立高桥奖学基金……自2008年开榜以来,全市已有43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在株洲,涌现了刘朝华、龙秋华、潘尧生、何遥等6名省级道德模范,其中,肖雅清和杨颖被列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醴陵市的刘天健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株洲市二中、醴陵市姜湾小学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是社会的文明个体,毋庸讳言,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株洲以正确价值导向凝魂聚气、成风化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缩影。

  近年来,株洲市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在全市公共广场设置公益广告2万余块,印制市民公约、文明手册等150余万份。300多所“道德讲堂”遍布城乡,定期开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和爱的力量。在学校,“我的中国梦”“六礼三仪”“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点滴中积累,在实践中升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家风家训大讨论等活动。

  在典型的感召下,在政府的引导下,株洲崇德向善文明风尚更加浓郁。

  和谐宜居之城:

  高品质新生活让市民幸福满满

  如今,株洲人可以自豪地说:有种幸福,叫“株洲style”。

  “从5月1日开园那天起,我每天都会来河东风光带散步。”随着河东风光带逐步开放,市民黄秋兰每天都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新变化”,多姿的西府海棠、绚丽的日本早樱、贴近自然的亲水台阶……建成后的河东风光带让人感到惊喜、幸福。

  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株洲街头每天都有新变化:供行人休憩的小游园多了,小区里的健身器材焕然一新,人行道上铺设了崭新的盲道……

  2016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为目标,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惠及群众”的创建理念,在全国率先启动“十大文明行动”,从改善民生切入,从满足市民需求着力,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和小食杂店为重点,免费为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配置“三防”设施,完成“明厨亮灶”设备安装67家;

  ——与主次干道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开展“城市牛皮癣”整治行动,清理牛皮癣、违规“高空广告”;在中小学校设立城管助学岗,开展城管进学校活动;

  ——开展“人居环境美起来”活动,全市10个创建乡镇、50个创建村正在开展农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环境治理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建立智慧物业小区和项目管理需求清单,在城区进行“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相结合”试点,开展“平安小区”创建活动。

  在2017年9月19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株洲第六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这么多次获得全国综治最高奖的市州。

  近年来,株洲不断强化人本理念,不断增强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并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评估验收,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誉为“医改株洲模式”;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实施交通畅通、城市绿荫、旧城提质、碧水蓝天“四大行动”,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文化厚重之城:

  创新文化建设让文明不断向前

  一座城市的文明氛围不断提升,离不开自身的文化积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更要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那么,文化建设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什么?株洲的答案是:为民,惠民。

  基础设施先行。在城市,神农大剧院、湘江风光带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四馆一中心”(株洲市博物馆、株洲市图书馆、株洲市群众艺术馆、株洲市美术馆和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等一批综合性文化设施加速提档升级;在农村,也有“幸福加油站”,株洲市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9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每年送戏下乡4000多场、放映公益电影近9万场。

  文化活动紧随其后。“我们的节日”、株洲艺术节、“欢乐潇湘·欢乐株洲”等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呈体系化发展,株洲市的“乡村大舞台”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化建设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株洲市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已建成公共数字文化体育平台;互联网+图书馆,实现了“e线送书”;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了场馆预订、信息推送、课堂直播等服务的线上线下服务;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基本实现无线覆盖。

  各项文化事业改革同步完成。近年来,株洲市5家县级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26家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了内部改革,株洲市图书馆试点理事会制度,株洲市获评全国文化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成绩得到了初步肯定,在2017年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评估中,株洲获全国第7名、中部城市第1名的好成绩。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榜样在不断涌现,文化建设在不断向前,“动力之都”的巨轮正在快速驶向“文明之都”。(株洲日报)

作者:刘芳 通讯员 周武旺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