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80后医生援藏被称"安吉拉" 用手语与患者沟通
株洲文明网 2017-01-17 10:48:00

王强医生与病床上的藏族孩子合影 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2016年5月11日至11月15日,6个多月,株洲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80后副主任医师王强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历程:援藏。“这是我2016年里最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阅历。”王强告诉记者,这段日子值得铭记一生。

  千里援藏,同为医生的妻子鼎力支持

  王强今年37岁,在株洲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工作6年了。2016年4月,他响应湖南省人社厅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援藏医疗队。

  2016年4月底,湖南省人社厅工作人员给王强打来电话,告知其入选,王强开心极了。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和科室同事进行工作交接。加完班,已是晚上八点,回到家,他把录取的消息告诉了妻子,妻子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好事啊,你放心去那吧,家里有我呢,不要太担心。”

  简简单单几句话,让王强鼻子一酸。王强的妻子也是医生,平时工作很繁忙。这次自己入选为援藏队员,家人能支持他,让他既感激又愧疚。王强的老父亲今年四月初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腰椎病,卧床不起,王强为此一直放心不下,临行前带着父亲到医院做了腰椎手术,才放心远离家乡。

  5月10日清晨,王强收拾了行李,他还特意把那本已经翻得破旧的外科书,和行医10多年的工作笔记放进了行李箱,出发前往远在3900多公里外的雪域高原。

  藏语称呼医生“安吉拉”,正如英语里“天使”的发音

  2016年5月11日,王强抵达西藏山南地区。他所属的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是扎囊县人民医院,所处方位海拔有3700米。

  “飞机落地,我就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的症状。”王强说,当时在机场打开保温杯时就听到“噗”的一声响,才意识到藏区的气压有多低。高原气候使王强的心跳从每分钟70余次增加到90余次,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还没来得及欣赏藏区的美景,王强就坐车抵达对口援建的扎囊县人民医院。5月14日,王强就在医院的病房里开展工作了。据悉,藏区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老旧规章制度、老旧思想等问题阻碍了医院科室的发展。王强必须从最基本的核心制度,来慢慢提升藏区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

  王强告诉记者,藏族同胞对医生护士极其尊重。藏语里,医生的称呼是“安吉拉”,如同英语里“天使”(Angel)的谐音。每当听到大家满怀尊敬地称呼自己“安吉拉”时,王强心中无比感动。“为了对得起‘安吉拉’的称呼,我一定要努力为他们治病。”王强说。

  协助救治车祸重伤员,获当地政府点赞

  2016年7月3日,王强当天休息,本该出去放松放松,但他却窝在宿舍制作教学PPT。

  下午两点多,他突然接到扎囊县人民医院院长丹增多吉的电话,说一名23岁汉族青年志愿者遭遇重大车祸,已被送至扎囊县人民医院急诊室,由于病情复杂,院方希望王强立即赶往医院协助抢救伤者。

  王强丢下手头正在制作的教学PPT,二话没说,冲下宿舍直往医院跑,跑到医院,他才感觉到眼前发黑。他居然忘了这是在高原地区,运动不能剧烈。

  王强马上查看伤者,伤者出现心跳骤停,他立即带领大家抢救,予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清创缝合止血等治疗,患者复苏成功。由于医院条件有限,王强建议尽快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治疗,并亲自护送患者到拉萨自治州医院。

  事后,山南市组织部和扎囊县相关领导对王强提出了表扬。

  藏族患者康复出院后,为他献上哈达

  从2016年5月11日至11月15日,王强共完成30台肝胆外科手术,这也是同批次援藏医生中,最多的一人。

  “藏区的卫生、教育相对落后,很多藏民对疾病的预防还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志愿者做大量的工作。”王强表示,义诊时会有藏语翻译,但有时候忙不过来,王强就用手比划,画图案解释。

  “藏族老阿妈经常给我们炒土豆、炖土豆、煮土豆,在当地藏民眼中,这是最好的待客菜。”王强回忆,有一个原本不抱任何希望的藏族妇女卓玛,康复出院后,带着孩子为医生献上哈达,眼神满是感激,这让他感受到身为医者的职业自豪。

  在结束援藏医疗任务离开藏区前,王强给扎囊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建了一个微信群,他告诉大家,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他。

  据悉,在王强和医疗队同事的援建下,以前扎囊县人民医院一个月只开展三四台手术,现在一个月开展手术超过十台。

  王强告诉记者,2016年是特殊的一年,自己远离家乡,对家人是愧疚与牵挂的;但面对藏族同胞时,是满满的使命感。淳朴而可爱的藏族患者,对医生无限的理解与崇拜,令人感动。看着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再多的付出,亦是值得。(株洲晚报)

作者:杨凌凌 通讯员 宋玺 王家明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