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新农民”让美丽乡村建设焕发新生机
株洲文明网 2016-09-19 11:04:00

图片来源:株洲新闻网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光阴流转,“刀耕火种”的古老农耕文明渐行渐远,当传统农业遇到工业化,“农民”的身份发生蜕变,正在向着职业化转变。

  近期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中国农村,“农民荒”日趋严重,“70后不会种田、80后不学种田,90后不谈种田”,农田弃耕抛荒的现象随处可见。“谁来种地,谁能把地种好”成为了时代难题。在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的株洲,工业经济发达,就业选择日益多样化,农业是否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症状”?

  然而,记者在醴陵市调查时发现,近几年株洲涌现出一批致力从事现代农业的70后、80后、90后;他们中有一直从事务农的“老农民”,也有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下海”当“猪倌”的博士。截至目前,株洲共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3.1万余人,30亩以上种粮大户6600余户,养殖大户16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55个。

  热词:新型职业农民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目前,“农民”已经不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身份,而成为一种职业,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企从业人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但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而且也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根本问题。

  名片:70后“女强人”农村圆自己创业梦

图片来源:株洲新闻网 

  走进浦口镇浦缘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一边是蔬菜基地,一边是金色稻田。1973年出生的黄建明是基地的创办者,也是当地土地流转较早的职业农民,目前流转土地达2080亩。

  2001年,黄建明和同村青年一样,南下打工,几年过去了,她没有捞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带着遗憾她回到家乡。不过,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业梦”,2005年,黄建明望着抛荒的沃野,做出大胆决定:全身心投入农业,做一名职业农民。

  通向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又何止一个?病虫危害,旱涝灾害,产品销售,成员管理,成本控制……“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承受力,很难做好。”带着这种想法,黄建明边尝试边学习,在县里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下,其种植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

  2010年,浦缘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接着,农机服务合作社,油菜种植合作社先后挂牌,总注册资金200万元。2080亩田地成了她表演的舞台,这一年,黄建明不但收获了80多万元的年收入,还带领1300多名合作社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爱学习善学习 “80后”大学生“偷师”养山羊

图片来源:株洲新闻网 

  和50后、60后农民不同,“80后”农民善于学习,农产品的经营、种植、销售等方式在他们身上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80后”大学生彭江波走的就是黑山羊规模化养殖路线。

  为克服株洲本土黑山羊个头小、生长周期慢的短板,彭江波揣上1000多元,便和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踏上了前往四川成都学习山羊集约化养殖、配种及改良技术的旅程。

  为了学习黑山羊养殖技术,彭江波硬是和朋友在一家养殖场门口守了一个礼拜,老板最后才答应让他进场工作。“云贵高原的气候、地形地貌与株洲大不相同,所以引进的养殖技术得进行本土化‘改造’,不能一味地‘依葫芦画瓢’”,引进努比亚黑山羊品种的过程中,彭建波将其与本地黑山羊杂交,改良后的黑山羊品种与醴陵本土黑山羊相比,不仅个头大、肉质也更符合株洲市民的口味,一斤就能卖到50元。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经营思路。”在销售黑山羊渠道上,彭江波更是“别有用心”,不但创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黑山羊网站,品牌意识也走在同村人前头,销售直接与电商挂钩后,直接解决了销售渠道窄、信息资源不对称的“绊脚石”,养殖场去年光是销售纯收入就达50万元。

  【记者手记】

  记者发现株洲农民有一批80后,甚至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的职业农民,有的心系这片土地,有的自主创业,他们的共同点是,把农业当做一份职业和兴趣,享受当“农民”的过程。

  这群职业农民中,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他们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父辈相比,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头脑灵活,人脉广,爱学习,懂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职业农民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将土地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希望他们耐得住辛苦,守得住寂寞,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株洲新闻网)

作者:易楚曈 通讯员 史齐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