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株洲倾力打造全民文化盛宴
株洲文明网 2017-07-10 10:22:00

  到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一本书;在家门口看一场惠民文化演出,甚至还能登上市级舞台过一把“明星瘾”……

  近年来,株洲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全面达标,基础更实,特色更优”的创建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品牌活动培育、“一县一区一品”、文化进村入户、服务效能提升、文化服务畅通等惠民工程,完成“公共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文化引擎作用,让广大群众便捷、自主地享受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构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

  近年来,株洲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整合提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便民惠民运转高效的服务网络。

  株洲集中布局建设了“四馆一中心”,即新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市戏剧传承中心,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半岛”,充分发挥设施集聚效应。在五县四区,建成图书馆5个、文化馆8个,另有4个城区图书馆、1个文化馆正在新建,有望年内竣工。同时,投资6.8亿元新建神农大剧院,委托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运营,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近百场,它已经成为株洲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株洲狠抓乡镇(街道)示范性工程建设,全市101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97个,现有综合文化站均达到300平方米,全市1020个行政村、356个社区,共建有104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省级示范性站点18个。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乡村大舞台”,2016年以来,全市共新建167个,改、扩建1400多个,该项目不仅成为当地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是株洲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是对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打造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本在群众。文化惠民工程要保障文化服务均等化。

  株洲将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开放、公益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10多项目民生实事纳入株洲市政府“民生100”工程,每年全市放映免费公益电影20500场,文艺演出1000场,神农大讲坛、国学大讲坛公益讲座100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8000人次,各类流动服务活动480余场,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株洲市体育中心年接待群众30万人次;而株洲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实施夜间开放模式,每周开放时间达78小时,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锻炼身体,参加公共文体活动等基本权益。

  自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以来,株洲通过一系列品牌活动的培育,例如举办十九届“周周乐”、十届“株洲全民阅读月”、五届“韵律株洲·高雅艺术五进”、五届“欢乐潇湘·欢乐株洲”等10余项在全省叫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把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送到普通百姓面前,从年初到岁末,可谓“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惊喜,月月有高潮”。

  株洲还开展了百镇千村万人文化大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文化需求,探索订单式、菜单式文化服务,成为市民“朋友圈”热议话题,反响强烈。而株洲市图书馆结合“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国内首推市民网上购书,图书馆买单的“e线送书”服务,深受市民喜爱。社区参与互助共建的韵动书屋、企业参与阅读服务的“读读书吧”和企业参与国学传承的“九畹国学体验馆”,也为城市增添浓浓书香。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群众需要什么文化活动,希望获得什么文化服务?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让群众的文化需求被精准定位、精准服务。

  株洲市结合“智慧株洲”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公共文体服务云平台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目前开通了文化株洲、株洲图书馆、文化馆等微信服务号。株洲市图书馆完善数字图书馆功能,接入网上借阅、续借功能。株洲市群艺馆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融合服务平台,集中实施艺培课堂、文娱广场、非遗传承、场馆预订等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各类文化服务项目通过现代新媒体等方式惠及市民百姓,助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为了给百姓提供精准的文体服务,株洲市采取PPP模式,重点建设了“韵动株洲”平台。平台架构上采用的是“1+X”的模式,“1”即株洲公共数字文体服务平台,“X”即四馆一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戏剧传承中心)等所有文体场馆,并将各县市区的文体行政部门网站形成网站集群,统一发布、统一检索、统一入口。目前,“韵动株洲”平台注册会员达15万,总独立访客量达200万,页面总浏览量达1200万,网站场馆预订次数达10万,总活动预告达5000次,总资讯发布达10000篇。

  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局长杨小幼说,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群众可文化点单提出文化需求,享受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甚至成为文化资源的发布者,使他们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中。

  建立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库

  杨小幼说,株洲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抓好文化队伍的建设,以人才来兴文化、办文化、管文化。

  一方面,配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已经建好的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按照人员编制3名的要求全部配备到位,行政村按照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文化管理员的标准,配备了专兼职文化管理员,逐步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另一方面,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尖子”,设立炎帝文艺奖,每两年一届,每届评选5名“德艺双馨”文艺家;着力培育“苗子”,探索“送出去、引进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选送5至10名有发展前途的文化新秀和乡土文化人才到高等院校、中央院团跟班学习,并定期举办1期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省内外文艺名家来株洲讲学,而在单位内部以师徒“结对子”、“拜师学艺”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传帮带,提高艺术人才数量和质量。

  群众既是文化发展的享受者,又是文化发展的参与者。为培育业余人才队伍,株洲建立业余文化团队名录,1286支业余文艺团队登记在册,对137支业余文艺团队开展星级评定,壮大了业余文化骨干力量,并实行文化辅导员制度,依托文化场馆,每年培训近万名文化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使业余文化团队活起来、火起来。

  同时,为积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市县乡三级文化志愿者协会,鼓励艺术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建成文化志愿者数据库,全市13240余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服务在一线。

  回首过去,从品牌的培育到群众的参与,再到机制的创新,株洲文化发展迎来了繁荣景象。

  展望未来,株洲文化的前景更加让人值得期待。(株洲日报)

作者:温琳 通讯员 龙磊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