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渌口区创新治理农村垃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株洲文明网 2020-11-18 10:40:00
  11月10日,走进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横江村,道路干净整洁,目之所及不见垃圾,农家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色彩丰富的环保宣传墙画令人赏心悦目,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景象。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邹怡敏/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横江村人口多、村域广,两条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又靠近城区,保洁压力很大,重压之下,该村仍成功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家家户户张贴红底白字的“庭院三包”责任牌、村道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垃圾收集点、密封严实的垃圾收集车来回穿梭……美丽洁净乡村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这些场景中可见一斑。
  横江村只是一个剪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而农村垃圾治理又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不能期待‘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完善硬件设施、优化管理方式、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垃圾治理参与全民化、管理长效化,才能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渌口区委书记罗绍昀的话掷地有声。
  2018年来,株洲市渌口区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快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走出了一条“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路子,促进了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
  依靠群众,分类减量深入人心
  11月10日,家住南洲镇南山村村民田桂元将家里的垃圾分类打包,扔进家门口不远处的垃圾桶里。每周,田桂元都会和家人一起开展大扫除,周边邻居外出务工,她就顺带着把附近的道路都打扫一遍。爱护环境卫生,已成为南山村村民的共识。
  “你可能想象不到,村里曾一度垃圾围村,在去年镇里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评比中,村里数次垫底,我也成了交罚款最多的村书记。”南山村党总支书记刘柏良自我“揭短”。“以前,村里大部分是露天敞口垃圾池,遇上猫拖狗刨或是刮大风,一些旮旯就成了垃圾场,于是‘你扔我扔大家扔’,形成了‘破窗效应’。”刘柏良说。
  “群众爱护卫生、健康生活的习惯没有养成,哪怕处处是垃圾桶,也不见得时时能保持洁净。”渌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克胤认为,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示范引领、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调动农村群众参与垃圾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保洁人员收集村内垃圾。邹怡敏/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好习惯源于好制度。该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在各村(居)显眼处张贴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详细流程图和垃圾分类明白纸,引导村民认识“垃圾围村”的严重性。同时,为村(居)配备垃圾收集车、垃圾分类桶,为每户村民配备垃圾桶,培养分类意识,并加强巡查和宣讲,禁止露天焚烧垃圾。龙潭镇创新思维,将废弃林业站改造成垃圾分类站,由村民自愿担任回收员,上门回收废纸、金属等垃圾,从源头减量。
  好榜样带来好改变。该区积极开展“清洁户”评比和“最美庭院”评比活动,结果张贴公示。同时,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美丽家园”活动,让一个孩子影响、带动一个家庭。“我们大会宣传、小会强调,现在,村里乱丢垃圾、袖手旁观的情况少了。”横江村防治专干楚中麦深有感触。
  机关、镇村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等利用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清洁村庄行动,一处处陈年垃圾被清理干净,一个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被复绿处理。榜样带头,群众跟上,仅今年春节期间,该区就清运垃圾近2000吨,参与者达7500人次。
  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该区从今年起推行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目前,该区已有56238户农户缴费,行政村参与比例达100%。
  补链闭环,高效收转日产日清
  11月10日早上5时,龙潭镇新燕村村民董满云已开上垃圾收集车,在村组间穿梭。他熟练地将垃圾桶推到车旁,启动机器臂勾住垃圾桶往上一抬,桶内的垃圾便落到车内。
  “以前村里是垃圾池,要靠铲子一点点铲,费力不说还清理不干净,味也大,换成垃圾桶后就方便多了,这种封闭式垃圾车在运输途中也不会有抛洒漏的现象。”董满云是该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每天,他大约要清运垃圾2吨,垃圾车收满了,就送至镇垃圾转运中心进行压缩处理。
  “垃圾围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垃圾收转运体系。农村垃圾治理必须以齐备的人员、完善的设施、成熟的治理技术作支撑,三方面缺一不可。”渌口区委副书记朱江认为。
  横江村的魏楚阳身体有残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被聘为保洁员,负责家门口的主干道和镇集市日常保洁工作,月工资1540元。该区将垃圾治理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3年来共投入1800余万元,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性岗位326个,今年又投入273万元,开发垃圾分类员公益性岗位148个,全域乡村实现清扫保洁常态化。

镇垃圾中转站 邹怡敏/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在龙船镇河包村,一辆辆满载垃圾的清运车有序驶入镇垃圾压缩中转站,2名工作人员将垃圾卸入地坑中进行压缩处理。这个中转站总投资40余万元,担负着王十万片区生活垃圾收集、压缩、转运任务,日处理量达100余吨。
  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逐步拆除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水泥垃圾池等设施,倒逼源头治理和收运处理体系重构。通过以奖代补以及镇配套、村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该区乡镇垃圾垂直压缩中转站实现全覆盖,设置垃圾收集点8070个,配套垃圾收集车178辆。今年前3季度,该区有84个村申请一类“五有达标村”,预计到年底90%以上行政村达到一类标准。
  变废为宝,无害处置长效可行
  11月10日,走进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现场,只见厂房为全封闭式,看不到堆积成山的垃圾,现场气味也很小。多个车间无人值守,均为机械化操作,4名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远程操控垃圾传送带、破碎机、圆筒筛等各个设备的运行。
  “你看,传送带上装有筛除器,垃圾中的金属会被分拣出来,回收利用;石头、渣土等无机物则进入生料系统,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纸、布料等可燃有机物能作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减少用煤量。可以说,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的是宝贝。”株洲华新环境危废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阮征指着监控视频向记者介绍道。
  “解决垃圾问题最终要着眼于垃圾的利用,能否实现无害化处理,关系着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渌口区副区长刘行国算了一笔生态账,“填埋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易直接污染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焚烧技术处理成本高,会产生二噁英;堆肥对垃圾分类要求较高,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土壤的影响也制约了其使用范围。”
  该区引进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该项目能将生活垃圾充分燃烧,水泥窑内1400℃以上的高温,能有效抑制二噁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底渣中的重金属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固化,避免了二次污染,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
  经过数年运营,目前水泥窑日处理垃圾能力达500吨,不仅能全部“吃”掉渌口产的垃圾,还解决了部分来自攸县、天元区、湘潭等地的生活垃圾。
  “今年,渌口区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位列县市区前列,南洲、龙潭多次获评‘市十佳乡镇’,这不仅说明农村环境改善了,更说明保护环境、爱护家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这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渌口区人环办负责人介绍,该区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如今,穿梭在渌口乡村,一幅“宜居宜业、环境优美、民风纯洁”的田园画卷已然舒展开来。未来,渌口区必将坚持责任不松、标准不降、干劲不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洁净的新农村不断奋斗。(文/邹怡敏 周铁刚 冯怒 黄龙美) 
作者: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