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代同堂文明家庭 筹百万建"孝心房" 培养20名大学生
株洲文明网 2021-12-07 10:52:00

  部分家庭成员在“孝心房”里跟谭件生(前排左四)合影。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部分家庭成员在“孝心房”里跟谭件生(前排左三)合影。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在株洲茶陵县下东街道,提及99岁老人谭件生及其一家,无人不知。这个2020年度市级文明家庭,目前四代同堂共有家庭成员56人。只读了2年书的谭件生,立下了“孝为先,和为贵,勤为本,学为恒”的家训,正是靠着这12字家训,他的儿孙们个个品行优良,其中有20人考上大学。

  培养出20名大学生

  谭件生1922年出生,早年丧母,家境贫寒。“白天劳作,晚上在祠堂里读夜书,可惜就读了2年。”年近百岁的谭件生,头脑清晰,与人交流言语流畅。他回忆道,当年就是因为识字,人又勤快,自己才被大家选为生产队队长。

  谭件生坚信,只有读书才能开阔眼界,改变命运。所以,他铆足了劲,让家中8个孩子都去上学。当时的农村,能让男孩上学的家庭都很少,谭件生却是儿女一视同仁。

  为了维持生计,谭件生曾经走路去过广东担盐回茶陵卖,去一次历时一个多月,脚底起泡、肩膀起茧,每次可赚一个大洋。农闲时,他就到炎陵和茶陵之间的集市上贩卖土特产,赚些脚力钱。

  大儿子谭运保说,父亲一直坚持劳动,90岁时还在种菜,挑着菜走4公里路到县城卖。一直到2012年,母亲摔倒导致偏瘫,父亲才寸步不离守着家。

  谭件生和妻子李奴花抚育了8个子女,夫妻俩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整整三代人。如今,这个位于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大家庭,出了20名大学生,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做了医生,还有的是成功创业者。

  坚持13年的“爱心之约”

  老八谭青保30岁结婚时,谭件生79岁,李奴花77岁。

  以后如何照顾好父母?一家人按老规矩:开会商量。最终,兄妹8人达成“孝心之约”:每个周末,轮流看望父母,买好生活用品和菜,一起做饭,陪吃陪聊天。值班的人必须把所有状况,形成文字交给下一个“接班”亲人。过节,所有亲人要和老人团聚。兄妹8人坚持“孝心之约”13年,直到2014年母亲李奴花去世。

  谭运保说,几十年间,谭家嫡系后代一直在增加,如今四代共56人,算上虚岁,父亲和最小的第四代,年龄正好相差一个世纪。

  谭件生也总念叨:“‘56’好啊,我们中国大家庭也是56个民族。”

  李奴花去世那一年,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出台。8个子女为尽孝,给当时92岁的父亲购买了36800元的养老保险。有邻居问谭家兄妹,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就不怕收不回本钱。谭家兄妹总是笑着回应:“给父母尽孝,不讲本钱,只求老人高兴。”

  现在,谭件生的养老金涨到每月1600多元,每次他问起这笔钱的来源,大家就跟他说,是政府关爱老年人发放的“工资”。

  为方便尽孝建“孝心房”

  因为年久失修,老房子存在安全隐患,2015年春节,谭运保和老三谭三保提出在老宅基地上集资建“孝心房”。这个建议,得到了全家人一致赞同。

  后辈中,经济条件好的多出一点,相对差一点的少出一点。最终,多的出了30多万元,少的也有10余万元。不仅出钱,建房子时,家庭成员还一起出力,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成本,同时增加了亲人间的感情。

  2016年年底,斥资100余万元的“孝心房”终于建好。这不但让谭件生住得更加舒适,也大大方便了子女们尽孝。

  谭三保说,以前我们要求对父母“陪吃陪聊”,房子建好后,我们增加了“陪住”。“我们这个年纪,还能够陪伴父亲,是最大的幸福。”

  谭件生说,家族56人中,没有一人抽烟打牌。“大人交流最多的是工作,小孩谈得最多的是学习。”今后,谭家还会将集资建起来的房屋拿出部分出租,产生的收益,用来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孙,倡导立学为本,维护家族的长久发展。(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谢嘉 通讯员/胡妮)

作者:徐艺能
编辑:龙 建清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