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律动润新城——株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株洲文明网 2015-03-03 08:30:00

在天元区莲花社区,一场创文知识竞赛精彩上演,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谭浩瀚 摄

株洲晚报义工帮助残疾人游览湘江风光带 谭浩瀚 摄

株洲50万志愿者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践行者 伍海涛 摄

    神农福地,湘江水畔,14年赶考,一朝圆梦。

    14年,一座城市怀揣梦想,努力攀登,坚韧不拔;

    14年,400万人民众志成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全国文明城市”——这座所有中国城市梦寐以求的荣誉之冠,终花落株洲。首次获得提名,一举“金榜题名”,于全省是唯一,在全国亦属罕见。

    这是工业重镇株洲的又一次华丽“蝶变”。在不断追求城市新高度的道路上,株洲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在钢筋和水泥包围的城市里,每一座城市都在努力塑造自身的特色和品格。但建筑可以模仿,文明不能复制,这和这座城市的精神一样,具有排他性。

    接过工业文明的火炬,株洲正在书写着城市文明的“火车头”新样本。

    一场“接力赛”的传递

    文明并非与生俱来,从“文明人”,到“文明城市”,都有一个漫长的上行下效建构过程。

    对株洲而言,不仅要冲击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含金量最高的“金牌”,更要摘下这块“民心金牌”。

    文明城市的航标,株洲从2001年开始明晰。

    2001年9月,株洲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定》,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挂帅,13位市级领导参加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正如株洲决策者们所认定的,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民意所向,民生所指,才是文明的旨归。

    由此肇始的14年,株洲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1年,株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拿到入场券;2012、2013年,株洲连续通过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城市文明程度指数三项测评。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是为了夺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为株洲谋发展,为老百姓谋幸福。让市民从文明创建中受到感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为老百姓谋幸福”,成为株洲创文的标尺。

    仰望星空,有信仰才有力量。一场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攻坚战在株洲打响。

    株洲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书记、市长挂帅,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和10个创建专业组、城市四区创建办,明确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专业组组长,各专业组组长和各区委书记为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此外,市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创建调度会,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全天候、全覆盖督查机制,在媒体公开曝光问题。制定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10个专业组组长、四区区委书记每年向市委书记递交年度创建文明城市“军令状”。对创建测评中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专业组(区),按照奖惩办法严格问责。

    文明创建,融入株洲打造“发展升级版”的生动实践中,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一曲“华尔兹”的舞动

    文明与幸福总是结伴而行。

    文明创建,既是仰望星空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座城市的“蝶变”,她犹如一曲“华尔兹”,华丽转身,活力四射。

    2014年10月16日,由株洲日报社承办的“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株洲”新闻采风活动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14年会在株洲举行。

    随后,各地宣传株洲、解析株洲、借鉴株洲的新闻报道不断发酵,“株洲经验”频频见诸报端,各地掀起了一股“株洲风”。

    来看看《咸阳日报》笔下的株洲:“站在株洲湘江风光带上,沙滩、石林、剧场、酒吧、木屋像珍珠般精致洒落。阳光下,三五成群的人,或亲水信步,或在芦苇荡里蜜语,小树丛里飘出阵阵笑声……株洲,就这么撩人心弦。”

    然而,2004年,“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还曾让株洲人“抬不起头”。

    知耻而后勇,株洲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两型”为标尺,重新调整航向。

    作为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的首个项目,旗滨玻璃搬去醴陵,光环保投入就高达2.5亿元,项目全部使用天然气作能源。

    如今,城区500多根烟囱,已拆除400余根,株洲将实现“基本拆除烟囱,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消除污水直排湘江”。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株洲也在做加法,新能源产业不断在改变株洲的产业地图。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陶瓷、服饰五大千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风电、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7.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以“两型”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在株洲愈来愈鲜明。

    在老百姓心中,也有一本生活中的账:未入夜,幸福便叩响了家门。

    神农城广场,株洲大妈们舞姿绰约,跳起了“小苹果”。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株洲划出2400亩土地,打造为“城市中央公园”。“机声隆隆”的老工业基地,一转身,成了“鸟语花香”的宜居新城。

    宜居的不仅仅是户外活动场所,还有社区小家园。

    一走进石峰区响石岭社区的响石四村,目力所及,是平坦的路面、崭新的路灯、齐整的绿化带,瞬间让人心情舒畅。

    和响石岭社区一样,通过提质改造,株洲上百个老旧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走出家门、进入花园”的梦想成为现实。

    变化在一点一点积聚,道路整修、屋顶绿化、节点景观,连单调的水泥墙,通过动漫涂鸦,也成了一道养眼的立体风景线。

    走到今天,文明创建已经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在株洲人眼里,这是一曲跃动的华尔兹,这是一座幸福的城市。

    一本“改革账”的厘定

    文明,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株洲,需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更需要清廉、民主、务实的政务环境。

    2014年11月10日,株洲实行工商注册登记前置制度改革。

    听到这一消息,石峰区一驾校负责人谭红冰乐了。他告诉记者,过去注册一个这样的驾校,往往要上百万元。但现在,注册资本仅需51万元,且为认缴制,无需马上缴付,“我把资金集中用来建校、买车,压力就会小很多。”

    仅仅3天,株洲即新增市场主体508家。

    的确,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仅仅搞搞卫生、擦擦玻璃、清清门面,政府各部门一直在致力为市民提供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简政放权,成为株洲大小会议上的“高频词”,成为职能部门的“新常态”。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指出:“要把不该管的交出去、还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2014年12月16日,株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株洲市人民政府实施的行政职权事项目录》公布。

    “职权清单”厘定了政府权力边界:市政府的职权178项,市直部门的职权4898项。“这些都是政府以及部门的法定职责‘必须为’,除此之外,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市法制办工作人员说。

    权力瘦身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厘定:冲破利益的藩篱,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激发蓬勃的经济内生动力。

    这一年,也被称为株洲的“深改元年”。

    正是这种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执政为民的政治文明,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保证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强力推进。

    一种“价值观”的坚守

    品德,累积于一点一滴;文明,见之于一举一动。

    在株洲,文明成为每个市民矢志不渝的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融入社会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9分钟,这是一位株洲公交司机生命的最后时光。

    2014年11月7日9时许,在安排所有乘客安全下车转乘后,面色惨白的唐迪生艰难地关上驾驶室的车窗玻璃,拔下钥匙攥在手里。此时距离他突发心肌梗塞已有29分钟。

    一个多小时后,年仅40岁的他,离开了人世。

    新华社播发通稿《一位公交司机生命里的最后29分钟》,赞誉唐迪生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他的责任意识。

    在道德的高地上,在“小英雄”戴碧蓉的家乡,英雄辈出。

    “鱼片”刘朝华,10多年倾心助学,先后帮助200多名贫困学生,最后牺牲在助学路上;“赤脚教授”夏昭炎,回到家乡“种文化”,拿出积蓄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为寒门学子设立奖学基金;“姜汤大姐”韩无盐,几乎每晚都会出现在株洲火车站,把一份份热乎乎的姜汤送到南来北往的旅客手中……

    一个个“好人”用爱心诠释着道德之美,用行动温暖着整个社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的株洲,处处都是学习雷锋的窗口:

    177个道德讲坛在城乡定期开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形式,为市民学习模范、感悟道德提供平台;

    50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从“学雷锋”到人人做好事,再到争做公民志愿者,株洲人已把学习变成了践行;

    十大感动株洲人物,身边的道德模范,大大激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金秋助学”、“邻里守望”、“向环卫工人致敬”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一点一滴,举手投足,株洲人多了一份内心的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文明创建到底是为什么?是为打造风景秀丽的宜居环境促人成长,是为挖掘常人那份遗忘的善良赶跑陋习,更是为了满足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归根结底,文明创建的指向,是对一个城市精神的塑造,是政府对那份沉甸甸民生责任的诠释,是为一座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株洲篇章,需要我们用精神来支撑、用文明来滋养我们崇高的信仰,汇聚起“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强大力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对照文明城市的坐标,株洲将再度起航,追求幸福的接力将一层一层传递。

    让株洲变得更美好,接力赛仍在继续。你、我、他,我们的面前,是新的起跑线。

作者:夏柯
编辑:珑穹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