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濒临失传的“百井剪纸” 在校园开枝散叶
株洲文明网 2021-12-08 08:57:00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在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

  日前,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公示名单出炉,株洲市芦淞区金轮侨心学校榜上有名。其剪纸传统文化,纳入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

  周建红(右一)在指导学生创作。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引入】周建红将“剪刀功夫”带入学校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特定场所,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11月26日,站在校园内有着500余年树龄的老樟树下,金轮侨心学校校长周转将“百井剪纸”的历史娓娓道来。

  剪纸自宋代传入株洲,在芦淞区百井村逐渐形成“百井剪纸”。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剪纸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路坎坷,濒临失传。1993年,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建红老师将这门“剪刀功夫”带入金轮侨心学校(原百井学校),开设剪纸课程,担任剪纸社团指导老师……从此,这所学校扛起了传承剪纸艺术的大旗。

  历经近30年的时间,几代“百井剪刻纸”传承人不仅守住了文化的根基,还通过进一步挖掘、探索,让剪纸艺术融合诗词、融入课堂,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如今,走进该校教学楼,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剪纸作品。让这所创办于1919年的学校,散发出不一般的文化气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11年,“百井剪纸”申报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轮侨心学校成为株洲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目前,该校已有数百幅学生剪纸作品获省、市、区奖,其中30余幅作品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华侨收藏。

  巧合的是,记者来访的当天,该校一群六年级的剪纸小达人们刚好准备出门,去参加芦淞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技能大赛的创意剪纸项目。“更丰富的剪纸比赛和活动,让孩子们对剪纸更有兴趣。”周转说,12月份,学校还将举办剪纸艺术节,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展示舞台。

  申静老师为同学上剪纸课。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传承】几代传承人接过“百井剪刻纸”接力棒

  “婆婆的剪纸技艺深厚,在五里墩当地都小有名气。凭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成了婆婆的学徒。”周建红老师出生于1964年,她的婆婆周运桃也曾是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因掌握剪纸技艺,经常在校教授孩子们。

  为挽救和传承民间艺术,1993年,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剪纸艺术,周建红的技艺更是有了用武之地。2015年,她被评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井剪刻纸”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上半年,周建红走进芦淞区社区学院,为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了一次剪纸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文化再一次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魅力。

  “非常喜欢这项技艺,所以决定师从周建红老师。”原南方一小的“70后”申静老师,作为一名爱好者当时就坐在了培训讲台下。

  只为学好这门技艺,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仅仅半年后,她就申请转入更偏远的金轮侨心学校。2019年,申静成为“百井剪刻纸”代表性传承人。

  两年后,申静老师所经历过的一幕再次上演。“80后”张逸寻老师也加入该校,潜心跟随申静学习剪纸。今年,张逸寻已申报“百井剪刻纸”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剪纸已成为该校校本课程,并根据年龄段设计了校本教材。剪纸也由选择性参与,变为贯穿一至六年级,全员每周参与的课程。

  师生完成的剪纸作品形式多样。图片来源:株洲晚报

  【转型】传统技艺裁剪出“现代元素”

  剪纸艺术堪称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如何让传统技艺更具活力?“剪刀功夫”在该校上演了一次次转型升级。

  “我们将剪纸配上与之相符的诗词,使之与诗句相得益彰,然后装裱起来,成为一件集剪、诗、书、印于一体的艺术品,称之为百井文雕。”周转拿出一幅学生剪纸作品说道,这种创新的剪纸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的交融。

  记者发现,学生的剪纸作品中,不但有传统的肚兜娃娃和吉祥语,还有机器人、恐龙,以及高铁、飞机等。

  “这些都是把传统技法,应用到了当代的物件之上,与时俱进,更能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申静认为,过去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创作者的所见所闻自然也就以肚兜娃娃、农村景象为主。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更加丰富,作品更能反映现代人的生活。

  谁说剪纸只能贴在窗上、挂在墙上?周建红和申静还想出了更多玩法。

  2020年12月,芦淞区首届社区学习共同体才艺展示活动上,来自芦淞区金轮侨心学校的剪纸走秀——“剪韵中国”惊艳四座。孩子们将剪纸服饰穿在身上,还活灵活现地将中国风演绎在了纸伞、团扇等生活物品中。

  不仅如此,一把小剪刀还串起了学校的红色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孩子们灵巧的双手和嚓嚓剪纸的小身影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缩影。

  【发展】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和当下生活的结合

  “剪纸陶冶情操,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出生于1989年的袁海霞毕业于金轮侨心学校。

  小学二年级时,周建红发现了她的美术和剪纸潜能。袁海霞说,正是在周建红老师的栽培下,让她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美术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今,她已是湘潭市岳塘区的一名美术老师。课堂上,她会把自己的剪纸技艺教授给班上的孩子。去年,她还写下论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作为周建红老师的女儿,肖诚虽然是天元区泰山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但她还有一个身份——校剪纸社团老师。丰富有趣的剪纸活动,成了同学们每学期都要“抢报”的热门社团。

  非遗保护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和当下生活的结合。今年9月,金轮侨心学校全体师生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

  申静老师身着自己剪刻的红衫出现在会场,她将一把剪刀和一幅剪纸作品送到了一年级新生的手中。

  这份特别的“传承礼”,将典礼推向高潮。申静说:“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来,这就是不忘初心。愿这份手艺开枝散叶,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别让传统文化“断线”

  在剪纸技艺中,能让图形“立”起来的关键点,就是巧妙穿插在纸片中的“纸线”。

  而要让文化传承下去,也同样需要一根不断的“线”。

  然而,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像金轮侨心这样位于城市边缘的学校,生源大有萎缩之势,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师资力量简配,生源更少。传统手艺的传承,或将面临断线之忧。

  希望相关部门能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比如可将周边的农村学校适当整合,集中优势力量办学,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并加大对技艺传承教师的培养和发掘。或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在临近的集团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让承担技艺传承的教师,在各校间流动起来。

  另外一条“线”,则是不断延续的线。各初中学校也可以在“双减”政策落地中,适当开设有益于文化传承的社团,让孩子们在升学后,能够继续学习,巩固技能。(株洲晚报首席记者/戴凛 文/图)

作者:徐艺能
编辑:龙 建清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